北京论坛(2023)第九分论坛“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创新论坛:数字化与全球高等教育未来” 举行

2023年11月3日上午,北京论坛(2023)正式启动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DI-IDEA)项目。11月3日至4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教务长办公室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的北京论坛(2023)第九分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此次分论坛是DI-IDEA的首次联盟成员活动,来自亚洲、欧洲与美洲的知名专家学者相聚燕园,以“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创新论坛:数字化与全球高等教育未来”为主题,共话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东京大学校长藤井辉夫(TeruoFujii),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中国文化大学校长王子奇,哥伦比亚大学执行副教务长苏拉密·卡契尼(SoulaymaneKachani),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务长苏珊娜-穆拉托(Susana Mourato),玛希隆大学副校长塔查维(ThatchaveeLeelawat),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帆,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周丛照,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等国内外嘉宾出席分论坛。分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博主持。

与会嘉宾合影

龚旗煌在致辞中指出,在数智时代,教育与学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北大在办学实践中进行了3个方向的针对性探索:一是积极建设云端课堂,构建定制化培养体系,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二是把握数智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运用新技术手段,搭建国际交流新平台。龚旗煌希望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的成立能够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同仁群策群力、交流互鉴,携手促进新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而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变革与新突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龚旗煌致辞

王博主持

宋永华从3个方面分析了数智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手段创新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便利了高等教育跨区域的国际合作,二是治理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立,加快了资源优化、效率提升和服务延伸,三是数智化的发展带来了对革新学科融合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宋永华强调,要正确看待数智化与人文社科相互促进的双向关系,在具体实践中创新更多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

宋永华作主旨发言

张平文指出,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是数智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构建学生全覆盖、课程全校选、资源全校用的全面数智人才体系,为此必须凝练数据科学的内涵和核心内容。张平文介绍了武汉大学在数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和“五数一体”培养体系。

张平文作主旨发言

苏拉密·卡契尼认为,教育的未来是线下与线上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而迎接数字化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层面,而是管理层面,因此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内部能力的投资。其中,人工智能AI将成为最为重要的赋能因素,推动未来5—10年内的教学转型。

苏拉密·卡契尼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秘书长孙华向与会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联盟的相关工作。孙华表示,今年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年”,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北京大学邀请国内外近30所大学成立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旨在加强高校间合作,共同应对数智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探索数智治理方式,为增进人类社会福祉提供学术支撑及政策建议。联盟将开展一系列的合作与交流项目,并期待更多国际高校的加入。

孙华介绍联盟工作

孙华主持分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剑桥大学Camtree执行主任特里克·卡迈克尔(Patrick Carmichael)在报告中强调,知识的分享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专业开发、教学信息以及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Camtree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数字图书馆等形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平台共享,建立全球教育者的知识网络,通过集体智慧的联合推动系统性和政策性的改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指出,数智化是人类发展历史中新的知识变化的进步,在数智化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爆炸和知识的选择是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他认为,在新的技术革命和国际环境中,技术和社会变化之间的落差、身体和意识世界的割裂都是客观存在的。知识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更需要一些温度,“眼中有数、心中有人”应当成为被提倡的教育观。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西蒙·沃克(Simon Walker)认为,目前教育和学术界正受到新技术的挑战,混合式教学方式正成为主流,大量的教学工作都将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因此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生成式AI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和学术带来了冲击,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到AI伦理问题,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强调人类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是AI未来发展的关键。

北京易连忆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志东探讨了教育的起点问题。他表示,中国基础教育的扶贫、脱贫和减贫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教育脱贫不是乡村教育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目标是人人均可获得的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王志东期望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解决乡村教育理念的痛点和难点。

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总监陈小华强调,在AI改变高等教育行业的同时,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都在被改造。如何教给学生使用生成式AI无法收获的知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对数智化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当考量的不仅是学习方法、教育方法和考评方法的改变,而是整个教育范式的改变,这是大学要着力进行的工作。

11月3日主旨发言环节

11月4日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林丰民主持。

剑桥大学未来数字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凯文·马丁(Kevin Martin)指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且迅速的变革,AI技术的融入、互联网的扩张不断挑战着传统教育的范式,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有3方面:一是教育和学习,二是教育可及性,三是考评生态系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汪琼表示,ChatGPT将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传统研究模式的环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三角的关系,当智能系统开始介入,我们应更多转向四维主体,关注包括与技术环境的对话。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王书院学术主任萨姆·斯密特(Sam Smidt)在发言中探讨了教育领导力的问题。由4所大学联合推出的国际教育领导力项目将教育学和数字化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强调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同时将创新性技术有的放矢地融入到教育实践当中。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茗在发言中回顾了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在未来的知识架构下形成一套人工智能的方法,建构未来数字时代知识。

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主任秦家慧在发言中主要介绍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计算思维,如何将数字素养、计算思维、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既包括正式的课程,也包括工作形式。通过鼓励数字创造,激发学生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创造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洪化清分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他指出,当前很多学校的硬件投入到位,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分析,对各类学习平台的使用缺少自主开发以及适应自身情况的调试。数字化转型不应仅停留在信息化层面,必须发挥数据着力点,重新定义智慧教育。

11月4日主旨发言环节

分论坛圆桌对谈环节,围绕主题“公平与质量——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香港理工大学陈小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汪潇潇、日本东京大学蒋妍、王志东、周菁五位嘉宾先后进行了发言。该环节由北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王胜清主持。

圆桌对谈环节

本次分论坛深入交流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呼吁更多高校携手推进全球高等教育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新变革与新突破。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