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城址和先周大型建筑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被认为是周王朝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西周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2020-202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开展工作,发现了周原大、小两重城垣,揭露出先周和战国大型夯土建筑各一处,取得了周原考古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小城位于遗址西北部,整体呈规整的长方形,东西约1480、南北约1065米,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方向352°。城址西面以王家沟为壕,其他三面有人工城壕。小城之北墙为以往确认的凤雏村南条状夯土遗迹。据解剖获得的遗物和碳14测年,城址始建于商周之际至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末年。

f66bc06fa6d24a0194422924855b99e7.jpg

周原西周城址

大城位于小城东南,形状规整,东西约2700、南北约1800米,面积约520万平方米,方向352°。已发掘出城址东南拐角和结构先进的东门一处,据所获遗物判断,城垣扩建于西周晚期。

此次发现的王家嘴一号建筑(F1)位于西周城址西南。基址东西宽约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据地层关系和碳14测年,年代上限为京当型晚期,下限为先周晚期。经过2020年实习和2021年的补充发掘,已揭露基址南半部,由正堂、东西厢房、前后庭院及附属建筑组成。王家嘴一号建筑为迄今发现的先周时期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大型建筑。

王家嘴二号建筑(F2)位于一号建筑以西25米处。东西宽41、南北长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年代为战国晚期。基址上可见横贯东西的墙基,墙基间有密集且不规则分布的柱础坑,结合建筑废弃堆积中出土的“公”字铭文陶量,初步判断二号建筑可能为干栏式的官方仓储建筑。

据悉,此次重要发现是从2020年夏季开始取得的。根据以往工作的重要线索,考古文博学院师生主动开展调查,寻找西周城墙和先周夯土建筑。同学们冒酷暑、顶风雨、钻密林、斩荆棘,发扬了北大考古的优良传统。当年秋冬,结合2018级本科田野实习,考古文博学院对先周大型建筑进行了大面积发掘;结合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举办的田野实践训练班,对城墙进行了发掘验证,通过严谨工作凿实了学术判断。

此次工作有力地说明了周原遗址的重要地位,为多个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支持。王家嘴一号建筑的发现为确认先周国家中心提供了证据,为今后深入研究先周国家形成打下了基础。二号建筑为确认战国美阳城的位置提供了线索。西周城址的发现改变了长久以来的传统认识。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证实周原是规划严谨的大城市,是西周王朝规模最大、最重要的都城,对我国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发现也为今后的工作指示了方向,对深入研究提出了要求。

9711731baf444a6bbf22760669b5d53b.jpg

结束夏季调查、试掘的师生

北大考古与周原有不解之缘。早在1976年,北大考古人就在俞伟超、严文明等先生的率领下,在周原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揭露了凤雏、召陈建筑群。世纪之交,在李伯谦先生的倡导下,周原成为北大考古的长期实习基地。刘绪、徐天进、雷兴山、孙庆伟等老师孜孜以求,为周原考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百余名年轻学子扎根田野,在周原留下了足迹,奉献了才智和汗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最早开始周原城址探寻工作的王占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周原考古的徐良高先生也是北大校友。

周原考古任重道远,北大师生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努力探索、求真求实,为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