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信息来源: 考古文博学院
编辑:安宁 | 责编:燕元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党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事业发展,近年来多次就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回信,鼓励同学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020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对考古工作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中再次寄语广大考古工作者,嘱咐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在考古文博学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学院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全院师生党员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北京大学副校长、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表示,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参与者,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在五个维度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将中华文明溯源与阐释研究推向深入:要始终坚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政治高度;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理论厚度;要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学术深度;要大力拓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交叉广度;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普及力度。
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倪润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讲话为广大考古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越是艰难困苦,越体现出精神的价值。塑造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作为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中源源不断地吸收能量。自古中华一家人,在了解、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中,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团结奋进的力量不断增长,以自信沉着的心态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惊涛骇浪。
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张剑葳谈到,作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应当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产出更多的文化产品、人文产品,乃至产出更具代表意义的价值符号。考古发现固然重要,但要真正成为滋养人民精神的文化产品,还需要考古与文化遗产学科的学人在发现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一步挖掘多重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可供学习和欣赏的文化产品。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要研究成果,真正像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丁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敦促我们要站在文明发展和人类命运的高度,树立问题意识,确立研究方向,为探究揭示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展示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特点作出贡献。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点明了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方法对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对科技考古专业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在工作中,科技考古从业人员应当熟练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学习掌握前沿技术,主动与考古研究结合,自觉提升理论素养,为深化理解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等关键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李云河表示,作为一名考古学教师,自身深受鼓舞。回顾学科发展史,从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一直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学术梦想和使命。从对“西来说”的回击,到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离不开田野工作的努力,也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多学科的合作。在新的一百年中,每个考古人都应当继续秉持先贤们求真务实的学术理念,将学科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真正用扎实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来增强民族自信。
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邓振华谈到,在2020年9月28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讲话中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研究、阐释和传承,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应当积极承担起这一时代使命,为深入认识和弘扬中华文明,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张吉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果,也指出仍有重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既有成果是几代学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而现存问题则有赖我们年轻学者不懈攻坚。
5月28日晚,考古文博学院“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在红五楼5211召开专题学习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蓓,校团委研青部常务副部长刘钊,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相关负责同志和“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会议。
党员们在线上、线下共同收看了当晚新闻联播报道,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重温总书记近年来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考古学研究历程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学习会
党支部书记、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方向2019级博士生吴琪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课题,讲清楚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是几代中国考古学人一以贯之的初心。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世界文明起源提出中国方案,更为阐释中国道路的文明基础提供坚强支撑。作为考古专业的青年学子,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担“考古释中华”的历史重任,用扎实的研究成果回答好新时代赋予中国考古学的重大政治命题。
学生党员交流讨论,气氛热烈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方向2018级博士生曹芳芳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深入开展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考古学要当好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促进中华文明传承和文明探源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引导全社会增强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了解与认同。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方向2021级博士生范宗祥表示,中国史前考古从起步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如何将文明起源的中国叙事推向世界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理论建设,更要深入理解考古学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牢牢把握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话语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让中国材料、中国理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深刻回答好民族往何处去、革命往何处去的重要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生杨静轩从《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论著出发,讲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考古文博学院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方向2020级博士生李金鑫从学术史角度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历程。他们纷纷表示,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用考古视角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文明基础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博士生胡毅捷、2020级硕士生王子寒、2019级本科生郑昭琪分别就文明探源研究的多学科合作与科技手段运用、考古踏查与实践、文明交流互鉴和考古成果展示与转化等分享了心得体会。
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和远景目标,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总书记敏锐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历史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考古文博学院全体师生的力量源泉和行动指南,全院师生将进一步强化学科担当,在文明探源研究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真正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文明基础和独特贡献,在扎根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学科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