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学习榜样精神 谱写奋斗青春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在学校的统一指导和院系的推动和组织下,北京大学2020年思政实践课程正在稳步推进中,不少院系的思政实践活动已经进入高潮。同学们挥洒汗水,积极参与,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多条主线,在基层处探寻先辈足迹,在实践中学习榜样精神,扎根祖国沃土,谱写奋斗青春。

基层堡垒 使命担当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8月5日至7日,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2019级本科生赴山东东营开展以“顾史思今,探访红色文化古迹;展望未来,践悟创新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思政实践。东营市的发展史是一代代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懈奋斗的历史,从参观中国最早的一批农村党支部之一——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党支部纪念馆,到最早的农村团支部之一——广饶县封庙村团支部旧址,同学们共同回顾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光辉历程,深刻理解党团支部的坚实堡垒作用,纷纷表示应赓续使命担当、传承红色理想。

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团在孤岛镇东方红党性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8月7日,实践团前往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通过参访黄河口生态保护区、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永安镇稻田画景观项目,深入了解永安镇生态旅游文化小镇的建设现状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与永安镇基层领导干部深入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基层工作情况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红色基因 同频共振

8月3日—7日,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奔赴陕西宝鸡开展线下思政实践活动,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周原考古队队长曹大志担任指导老师,团委书记李涛带队,学院12名2019级本科生参与主题实践。宝鸡作为陕西省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既有周原遗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有扶眉战役纪念馆、凤县“两当兵变”策源地纪念馆激荡人心的革命文化记忆,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在这里同频共振。

实践团先后参访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宝鸡民俗博物馆、岐山县周原博物馆等,走进田野,体验考古工地上的日夜忙碌与探索乐趣,追寻礼乐起源之地的历史遗迹。在扶眉战役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与当地领导一起,在纪念碑前向先烈献花致敬、重温入党誓词,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不畏牺牲的气概。参观周公庙遗址、法门寺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聆听前辈考古工作者讲述考古工作经历,同学们再一次加深了对考古人职业操守的体会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在本次思政实践中,实践团成员深受烈士们爱国热情、理想主义与延安精神的感召,增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考古文博学院实践团成员在周公庙遗址朗诵《短歌行》《诗经•卷阿》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除了走访祖国大地之外,同学们也有幸能与历史伟人、时代楷模相识,领略他们坚毅赤诚、不畏生死、直面考验、不辞辛劳的精神,了解他们为国奋斗、守护生命、点亮希望、开拓土地的事迹。这些平凡而伟岸的精神与事迹让青年学子一次次动容,激励着青年们以他们为榜样,将爱国主义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融入个人血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汗水,播种前行希望,贡献自身力量。

不忘初心 矢志报国

7月24日至26日,物理学院天文系在线开展主题为“走进中国‘天眼’,勇担时代使命”思政实践课程。实践团共同观看了纪录片《深山“天眼” 国之重器——南仁东》,同学们不仅见证了修建天眼的艰辛过程,对天眼的意义和创新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为中国的物理事业、中国天眼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线上每日评议会上,同学们以“中国天眼背后的典型人物”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天眼背后的典型人物的调研,结合北大天文公众号——中国天眼的北大人专栏,对中国天眼建成背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千千万万科学家的努力有了深刻的认识,从中领悟到自己的时代使命和家国情怀。

实践团观看纪录片《深山“天眼” 国之重器——南仁东》

8月12日,物理学院赴山东省荣成市思政实践团与荣成博物馆签订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同学们实地参观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了解了郭永怀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少年时的潜心求学、饱含理想,同时不卑不亢,不忘初心;学成扬名后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国,甚至不惜为此将自己十余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回国后的无私奉献,勤奋终身,为国家核武器、卫星火箭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作出了开拓性工作。

物理学院实践团在郭永怀先生雕像前合影

在陈列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同学们听到郭永怀先生在飞机坠落的生死关头,为了保护重要的计算数据,与警卫员牟东方紧紧抱在一起护住装有数据的公文包时,纷纷为之动容,被郭永怀先生坚毅赤诚的爱国情怀打动,为他作为中共党员崇高的奉献精神所折服。实践团成员心潮澎湃,同学们纷纷表示郭永怀先生是北大学子的骄傲,今后要继承和发扬永怀精神,务实求真、接续奋斗,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投身基层 建设家国

8月4日至6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浙江丽水思政实践团在线上集结,以“旗帜背后的力量:讲述模范故事,感悟榜样精神”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近年来,众多北大毕业生扎根基层,深耕热土,用信仰和担当书写基层情、家国情,他们的榜样故事深深打动和激励着年轻学子。4日下午,实践团师生与丽水市遂昌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李宣,丽水市景宁县家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亚平两位北大校友进行线上座谈交流。两位选调生分别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冒着生命危险在塌方口救助被困群众,迁移坟墓、通水征地等改造基层经历,寄语同学们基层工作意义重大,一点一滴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以真心换真心,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希望同学们能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人生定位,融入社会国家,抱有家国情怀,最终找到自己建设祖国的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政府管理学院实践团与当地政府及地方选调座谈

8月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连线缙云县某创业公司负责人与家庭农场场长陈诗洁、松阳县农产品直播电商孵化基地负责人叶建新,深入了解他们的乡村创业故事。他们结合各自的创业历程,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在“两山理念”和“乡村振兴”的引导下,做好乡村经济的“宣传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到农村创业,带动农村发展,成为乡村新的希望。这些年轻人发挥自身优势和才干,把青年创业、农民增收、传统文化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链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故事,也让同学们看到了青年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地区发展、乡村振兴,助力基层发展的无限可能。

无私奉献 共战疫情

8月8日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与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联合举行“力行计划——走进英雄城市,探寻初心使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检验技师段勇威医生向参会同学们分享了他在抗疫期间的心路历程。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效力时,他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共同奋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伴随着疫情发展,他的心境从担忧到恐惧再逐渐坦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代表庄昱同志分享了他在医疗队管理组中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为了尽可能将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到高水平医院,庄昱所属的医疗队始终站在危重症救治的第一线。他用亲身经历为外语专业的同学们指明了一条为国家奉献的道路,鼓励参会同学们努力学习,参与到积累和分享新冠肺炎治疗与管理经验的国际交流中。

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代表庄昱同志分享

中建铁投路桥有限公司团委书记胡洁同志向参会同学们分享了她参加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经历。作为中建铁投路桥有限公司华中青年突击队队长,胡洁以及其他奋斗在施工现场的同志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保障“中国速度”,风雨兼程。她说,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从来没有什么奇迹,只是大家拼了命而已”。她告诉参会的青年党员们:“我们不是生来拥有,只是选择无畏,战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因为我们是中国青年,因为我们是新时代青年。”

2020年是举国战“疫”之年,为打赢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各个岗位坚守使命,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无数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各条战线上的每一个“小人物”,都是抗疫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勇担重任,谱写出一曲奋斗的青春之歌,也激励着所有同学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脚踏大地 仰望极光

8月4日至6日,历史学系部分学生通过线上渠道,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希望小学取得联系,开展了主题为“学习北红先进事迹,探索支教发展经验”的思政实践课程。北红村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是祖国最北的地方。这里气候苦寒,只有一百多户人家,北红村希望小学是孩子们唯一的求学之处。多年来,三位支教老师始终坚守在这个祖国最北端的小村庄。

王忠雷老师2009年来到北红小学,当时北红村甚至还没有通水通电。他说,那时自己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但孩子们期待的眼神让他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段时间”。11年后的今天,王忠雷再没有那些犹豫和考量,只想着怎样把孩子教好,怎样让孩子走出农村,走到更大的舞台,“只有让孩子们走出去,北红村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011年,于晶老师放弃去三亚工作的机会,与王忠雷组成了“夫妻档“。“在北红小学这些年,中间也有过彷徨的时候。” 她坦言。但想到孩子们还那么小,老师离开了,学生就要去县城读书,于晶不忍心孩子们奔波辗转艰难求学。最后,她还是选择和王忠雷一起留在了这里。到今天,已经有八个年头了。“北红小学已经毕业了30多个学生。今年中考,我们从一年级带出来的八个孩子,考得都挺不错,5名学生考上了实验中学,平均分在680分以上。”谈到孩子们的成绩,于晶言语里满是自豪。

历史系王老师、于老师和北红村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2019年参军入伍的侯老师是孩子们现在的英语老师,他有三个身份——大学生、边防士兵和支教老师。为了做好支教工作,他向老兵咨询经验,探索通俗有趣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换位思考,因材施教。“在服役的两年时间里,我会尽自己所能,把正确的、好的东西教给孩子们。” 侯老师笃定地说。

北红小学支教老师平凡的身份与无私大爱的交融,于寒风中绽放希望之花。与北红小学的云端交流,让同学们领略了这平凡而伟岸的奉献精神,更激励着同学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响应“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号召。

艰苦奋斗 无悔青春

回望奋斗历史,展望光辉未来。共青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境内,是团中央设立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和“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是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的“第一场”,开创了中国青年运动垦荒史的新纪元。

8月7日至9日,外国语学院在黑龙江共青农场开展思政实践课程。8月7日上午,共青农场团委书记邢宇昕为同学们作专题讲座,从青年志愿垦荒的历史背景、青年志愿垦荒队伍的形成、艰苦的垦荒历程、卓越的垦荒成果等方面,系统讲述了青年志愿垦荒历史。通过直播平台,同学们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共青农场红色垦荒纪念馆参访活动。纪念馆工作人员以时间为线索,为同学们介绍了开发建设共青农场的三股力量,以场景还原的形式向大家展现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艰难征程。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共青农场垦荒史的了解,丰富了对新中国初期历史的认知,深化了对共青垦荒精神的认识。

在“青年志愿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弘扬”主题团课上,当谈到垦荒历程异常艰苦,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人杨华将手指咬破,用血书写自己的垦荒决心时,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除了理论学习,同学们还通过直播平台,聆听了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杜俊起老人所的线上报告会。初到北大荒,杜俊起和他的战友们遇到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最、用团结的力量克服了重重难关,战胜了无垠的荒原。他对北大荒奉献青春的回忆以及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久久回荡在同学们的心间,激励着同学们坚定信仰,艰苦奋斗、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外院学子聆听杜俊起线上报告会

思政实践课程为青年立足实际,了解基层,进而学习榜样、感悟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亲眼看到了宝贵而抽象的精神如何在鲜活的个体身上绽放光彩,也更深刻地感受到,每聆听一个故事,每了解一桩事迹,都是一次对于精神的洗礼。在这些榜样身上,脚踏实地、不慕荣华、默默奉献不再是一纸空谈,而是个体坚定不移发光发热、为国奉献的精神基石。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青春年华中,青年人正应不负光阴、不负期待,学习榜样精神,在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