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区域国别学同行共进 | 抓住时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

2021年8月21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联合召开了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84所高校的300多名学者通过网络参加了会议,15位专家围绕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建设作主旨发言。现将发言与讨论的主要观点专报如下:

一、关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多次作出明确指示,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布多个文件,采取多项措施,支持高校建立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

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时代要求,国家所需,因此,我们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科建设是高校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要把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列入重点议程,下决心,抓住机遇,办成这件大事。

十多年来,我国近200所高校逾万名专家学者,在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无论从研究,还是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看,都基本具备了在交叉门类下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条件。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是我国新型国际问题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化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是推动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型的“最后一公里”。设立“区域国别学”学科,使其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解决高校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系统中的学科分类是按专业门类划定的,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没有位置,缺乏学科支撑,由此造成了学科规划、学科评估、课程设置、学位授予、成果认定没有归属的局面,只能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进行。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现有学科目录中的各学科都无法独力承担区域国别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现有的“学科+”培养方式也不能满足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要求,即便在现有学科下设立区域国别研究二级学科,主要的课程设置和方向还是按单科培养,授予学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只有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才能真正推动新型交叉学科的发展,实现建设新文科的目标。

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认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间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特点是学科制,没有学科支撑,任何领域的经费、人才配备、工作指标等都难以发展,任何一项工作也都难以推进。如果不能真正建立起完整的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很可能会流于一种形式。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培养出真正懂行的新一代人才。学科建设是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必须下决心解决,只要下决心,就能够实现突破。现在,我们是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时间点上,中央领导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问题已有过多次指示,强调一定要把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向前推进,这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安全以及国际地位的问题。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认为,当前整个国际形势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的变化看,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推动“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非常必要,具有时代意义。

二、构建“区域国别学”需要创新

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的创新发展,要改变目前修补型、拼盘式的做法,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是最可行的方案。“区域国别学”与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融合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所需的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只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创新理论、创新教学,创新培养人才。

山东大学张蕴岭教授认为,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基本上是由西方引领的,我们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把传统的思想文化和现代理论相结合,走创新之路。清华大学赵可金教授认为,要利用好交叉学科门类设立的契机,加快推进“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没有一级学科,在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上所做的很多努力都会在学科竞争的逻辑中被分化瓦解。要搭建强大的一级学科平台,推动交叉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这不是要牺牲现有的学科,而是做一次学科的深度调整和融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学科布局来讲,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主要是深化对国际区域和域外国家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建构。外交学院郭延军教授认为,关键问题是要尽快确立“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作为交叉学科,重在交叉融合上创新。为此,需要建立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集大家的力量来共同推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周方银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学科导向。为此,要把区域国别研究定性为 “学科”,根据学科的要求来规划和发展。

三、推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学科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学科构建需要从学科概念、性质、对象、范畴、发展、理论,以及学科评估等诸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设计。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任何一个现有学科,是对区域、国别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整合。因此,不能认为多学科交叉就是多学科相加,交叉的关键是融合与创新,拼盘式的多学科交叉不能实现构建“区域国别学”的目的。

暨南大学张振江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使之成为一个融合多学科的有机体。“区域国别学”包含两个层面,即国别学和国际区域学。国别学有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分散的学科基础上,而国别学具有“集大成”的含义。国际区域学既包括关于不同区域的研究,也包括通用性的区域学理论构建。云南大学李晨阳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化,要厘清和规范学科的研究范畴、二级学科设置和研究方向、基础理论与方法、人才培养目标、智库建设、评价体系等问题。“区域国别学”既要对相关国家与区域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也要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历史、文化等进行专门研究,需要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规律和走向,形成交叉与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四、用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国家急需的新型区域国别人才,需要用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和教学体系。因此,要加快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教学体系构建,为此需要动员不同学科、不同机构、不同领域人员的参与,发挥在学科导向下合作共建的优势。

多位发言者提出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需要创新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为加快学科构建步伐,需要在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撰写理论,编写教材。鉴于区域国别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对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个大学不同学科的特长,构建全国性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网络。

多位发言者强调,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其他学科,需要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学生至少要掌握两门外语,即精通对象国语言和一门通用语言;培养高端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需要打通本硕博连读通道,实行贯通式培养。

新学科需要培育,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试验,要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发言者建议,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可以先把重点放在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上,待逐步积累经验再招收本科生;也可以支持有条件的大学招收少量本科生,探索本硕博连读,以培养区域国别研究的高端人才。

广西大学范祚军教授提出,区域国别学研究需要重视对国别综合知识的深度了解,特别是重视对小国国情和小语种的掌握。推进学科建设,首先要抓教师和研究人员建设,要有专门的资金支持和实施方案提供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提出,“区域国别学”教学,必须特别重视外语能力培养,语言是基本功,通用语言和对象国语言都要重视,还要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到国家、地区组织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整理,授权发布。)

专题链接:与中国区域国别学同行共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