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学院举办第一期“相约大师话地学”——与古环境与古海洋学家汪品先院士座谈活动

2019年12月6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第一期“相约大师话地学”在逸夫二楼3221举行。学院师生与年逾八旬的古环境与古海洋学家汪品先院士进行座谈交流。地球与空间学院副院长张进江教授主持活动,一年级及部分四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座谈。

座谈会现场

汪品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回国后建立海洋地质学学科,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多年从事南海、西太平洋古海洋研究,发现大洋碳循环的长周期,提出地球表层系统演化中的“双重驱动”机制。1999年担任首个南海国际大洋钻探(ODP184)航次联合首席科学家,2009年率领团队建立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2011—2018年,领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海洋领域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欧洲地学联盟的“米兰科维奇奖章”,以及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何梁何利基金会等颁发的多个奖项。汪品先院士坚守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举办系列讲座,多年主讲“地球系统与演化”课程,并于2018年整理出版了《地球系统与演变》。

座谈会上,同学们就野外地质实习对地球科学的意义、如何学好地质学、什么是真正的地球系统科学、如何实现深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如何把现代的气候模型应用到地质历史时期并进行未来气候预测、博士生如何选题等问题和汪品先院士进行广泛交流。

汪品先院士和同学们说,野外实习是获得和研究一切地球科学问题的源泉,也是地球科学最富有魅力的部分之一,野外各类地质现象的观察是解释实验数据的基础,新生要珍惜每一次野外观察的机会。对于科学研究,汪品先院士认为一切学术人品为先,然后才是个人才华的展现,在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将自己的才华融入其中,才不虚此生。在此基础上,汪品先院士建议初入科学研究的博士生首先要自己有兴趣和想法,同时要广泛阅读,积极思考,开阔视野;其次,机遇也很重要,目前我们国家国富民强,正是青年人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时机。

汪品先院士说地球系统科学并不是多门学科的堆积、拼凑,除了要从地球的各圈层出发,综合考虑其相互作用外,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深入研究也许是沟通地球系统各圈层的一条途径。目前中国正孕育着“中国学派”,期望年轻人加入其中,在新世纪的地球系统科学上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在有同学问到82岁深潜感受的时候,汪品先院士兴奋地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乘坐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潜器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区1400多米的深海,看到壮观的冷水珊瑚林,那种激动无法言表,再上岸后,竟恍惚如梦游仙境。

90分钟的座谈会中,汪品先院士对学术的热情、对青年的期待、对往事的豁达和直率,感动并影响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汪品先院士也深深感受到了青年学子们的孜孜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

师生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