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系列讲座第六讲举行,韩巍主讲“不屈的匈牙利之魂——柯达伊音乐作品赏析”

3月19日下午,“音乐之声”系列讲座第六讲“不屈的匈牙利之魂——柯达伊音乐作品赏析”在图书馆南配楼艺术鉴赏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韩巍主讲,50余位师生和校友报名参加现场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韩巍分享了自己与柯达伊音乐结缘的经历。疫情期间,他首次深入聆听柯达伊作品,便被其深邃的情感与强烈的民族精神所震撼。他指出,柯达伊在国内尚属冷门作曲家,但其音乐语言清晰、风格独特,兼具艺术深度与人文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传播。在介绍作曲家生平与思想背景时,韩巍指出,柯达伊是匈牙利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与巴托克齐名,虽风格迥异,却同样致力于挖掘和保存本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柯达伊不仅是作曲家,更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学者与教育家,他提出的“柯达伊教学法”至今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系统化与普及化。

韩巍作讲座

韩巍从柯达伊的音乐语言与风格切入,深入分析其作品中所融合的匈牙利五声音阶、吉普赛舞曲节奏、伊斯兰音乐元素等,指出其在承袭欧洲古典传统的同时,也有效吸收了20世纪现代技法,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高度统一。他强调,柯达伊音乐兼具通俗性与艺术性,旋律易于传唱,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文化张力。

在音乐赏析环节,韩巍精心挑选了多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导听与解析。他指出,《大提琴与钢琴“小奏鸣曲”》旋律清丽,结构自由,洋溢着内敛沉思与东方情调;《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技巧要求极高,是柯达伊最具表现力的作品之一,融合匈牙利民间旋律与现代创作语言,深刻展现了青年时期的孤独、抗争与情感张力,韩巍特别推荐了皮埃尔·弗尼埃的演绎版本;《哈利·亚诺什组曲》改编自同名歌剧,以民间故事为题材,风格幽默讽刺,其中“喷嚏主题”“维也纳的音乐时钟”“歌”等乐章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体现了柯达伊出色的叙事能力与音乐幽默感。

现场听众

此外,韩巍还介绍了柯达伊的男声合唱曲《孔雀飞》及其衍生的交响变奏曲。《孔雀飞》原为一首民间歌曲,象征对自由与尊严的向往,因其蕴含的抗争意味曾一度遭禁演。柯达伊随后以此旋律为基础,创作了结构宏大的《匈牙利民歌〈孔雀飞〉主题变奏曲》,全曲由17段变奏构成,情绪递进、气势恢宏,展现了作曲家驾驭旋律、节奏、配器的高超能力与民族精神的音乐化表达。

在互动环节,听众积极提问,围绕柯达伊的音乐风格、教学体系、与巴托克的异同等问题展开交流。韩巍结合自身长期的聆听经验与研究体会,逐一回应,并分享了对柯达伊音乐价值的深入理解,现场氛围活跃、交流充分。

主讲人简介:

韩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考古和出土文献,尤其是西周青铜器和铭文的研究。西方古典音乐是他最重要的业余爱好。从高中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大学一年级曾在北大昌平园区广播站主持古典音乐节目“爱乐之旅”。2022年疫情期间曾为北大同学义务主讲线上系列讲座“西方古典音乐漫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