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四十一期“多学科印度洋地区研究”举行

12月20日中午,人事部、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四十一期活动。本期沙龙聚焦“多学科印度洋地区研究”这一主题,外国语学院张忞煜担任学术召集人,考古文博学院丁雨、外国语学院谢侃侃、法学院廖雪霞、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徐进作主题分享。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田晖以及来自12个院系的2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活动。沙龙由人事部副部长李伟主持。

feng.jpg

沙龙现场

张忞煜表示,本次沙龙的关键词是多学科交叉,北京大学多学科、高水平、专业化的学术研究队伍以及“冷热适中”“新故兼备”的印度洋地区研究提供了学科交叉创新和思想知识碰撞的场域。本次沙龙希望以此激发老师们跨学科交流对话、探索学术共同体内部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以及沟通“象牙塔”内外双向反馈的路径。

2.jpg

左图开始顺时针:张忞煜、丁雨、谢侃侃、徐进、廖雪霞分享

丁雨以“肯尼亚发现的中国陶瓷”为题,从东非沿岸斯瓦希里地区研究的概念与动机、斯瓦西里考古研究史以及斯瓦西里考古中的中国陶瓷研究等方面作了分享。丁雨认为,斯瓦希里地区位于印度洋区域人员往来、陆洋交汇的枢纽位置,该地区发现的中国陶瓷不仅对精细断代有重要意义,还可从中窥见中国古代商品流通和航海发展历史以及中国陶瓷对斯瓦希里的社会意义。

谢侃侃以“季风作为方法:全球视野下的跨印度洋文化网络”为题作分享。他比较了中外区域国别研究的差异,反思了区域国别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一些研究往往沿着固定的地理概念界限进行描述性的工作,理论严谨性和原创性仍有提升潜力。为此,他尝试以“季风作为方法”来突破区域研究中的边界,探索构建跨区域的知识网络并创造新的学术生产点。

徐进以“美国对印度洋国家的卫生援助”为题分享了初步研究成果。印度洋区域是接受美国和全球卫生援助较高的地区,他和团队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对外卫生援助与受援国疾病负担、经济水平、政府效率、外交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关系。

廖雪霞以“查戈斯群岛问题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策略性运用”为题作分享。20世纪60年代至今,毛里求斯诉诸国际法院咨询意见、联合国决议、区域组织支持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等方式争取查戈斯群岛主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案例展现了国家如何在政治权力不平衡的情况下,运用法律程序去追求或实现其政治目标,说明国际法本身兼具法律规范和程序规范的实用性特征。

f1b6104e47904f21ada4aba7b9ba3129.jpg

初晓波、吴杰伟点评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5位老师的主题报告。初晓波回顾了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包括印度洋区域研究的历史传统,并结合“学科质量年”文科发展战略规划,对青年教师加强有组织的、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提出希望。吴杰伟认为,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者思维碰撞与学科创新发展,青年教师要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扩展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深度,产出更丰富的高质量、创新性科研成果。

人事部将持续紧扣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拓展学术沙龙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以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背景资料:

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持续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为青年教师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人事部持续组织“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鼓励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进行学术自由探索与交流合作,迄今已组织41期。

专题链接: 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e308105773af410bb937b7be2bd22c21.pn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