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莲花之上》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由大同市委宣传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山西大学支持,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云冈研究院、北京众得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音乐剧《莲花之上》作品启动仪式及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徐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作曲家关峡,著名剧作家王海平,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级编辑、副台长陈宏,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作家北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王静芳,云冈研究院研究员、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等多位专家学者,编创人员及大同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参加研讨。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中心主任周映辰教授担任该剧导演与编剧。她说:“为此次作品的研讨,主创团队做了很扎实的准备。云冈石窟的题材太重要了,我酝酿了很久,写了风格迥异的两版剧本大纲,与业内专家来进行充分的讨论。”

活动海报

音乐剧《莲花之上》以北大考古人(宿白先生、杭侃先生为主人公原型)对云冈文化的贡献为故事基础,以追溯云冈文化的历史为主线,歌舞并重,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结合起来,丰满云冈石窟的艺术表达,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古代人建设云冈石窟、现代人传承云冈文化的故事,塑造一代代知识分子赓续前行,守望人类文化遗产的感人形象。

彭锋同时是著名策展人、美学家,并担任编剧与周映辰合作了音乐剧《大红灯笼》,他说:“通过十多年音乐剧研究生的培养,北大集聚了这样一批人才,北大作品在主题设计、风格定位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显示出独特的品质,即不仅要凸显音乐剧的大众文化属性,也要重视它的艺术性。

本次研讨会由著名剧作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委员会会长王海平主持,参会专家学者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创作实践展开探讨与展望,讨论内容涉及剧本创作、演出排练与宣传推广等多个领域。

徐可、北乔、王海平、赵昆雨等人针对前期剧本内容创作给予相关意见指导。徐可认为:“优秀的文学性可保证戏剧的内在品质,使音乐剧不至于流于表面形式。这应该也是北大出品的音乐剧的特点。”在叙事上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建立原型人物,避免过于写实。北乔肯定了《莲花之上》选材的独特性,这一题材可以深入文化层面和当下人们的心灵态势。他指出,本剧可采用意识流的方式,将故事弱化并放大艺术感觉与人物内心描写。创作了电影《母语》、《咆哮无声》、电视剧《三八线》等诸多影视剧、舞台剧的王海平说:“这是个重要的选题,解决好当代人与千年之前云冈石窟建造者的对话关系是最关键的。”因此,他基于历史剧要符合当代话题的原则,提出《莲花之上》应从三点出发对当代话题作出回应:一是大同市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的意义;二是佛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三是大同市所承载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结合的意义,对以上三点的把握将丰富剧本创作的多维视角。赵昆雨认为,故事节奏应“先抑后扬”,可融合北魏民族历史进行叙写。专家学者们对该故事的情节设置、戏剧冲突与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作曲家关峡、舞蹈家李进、旅法青年作曲家钟海阁、王静芳等人从专业出发探讨中期排演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对演出效果进行设想。关峡认为,要在旋律与和声和谐的基础上去实现音乐的个性化,确立历史故事中古典人物音乐调式的风格特点。李进结合《莲花之上》的故事背景对比当下诸多舞台剧样式,对该剧的舞蹈设计进行思考,认为应在古典基础上融入现代风格,探索新的舞蹈设计。钟海阁提到云冈石窟“音乐窟”中有各地方特色乐器,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对音乐设计进行大胆突破。王静芳认为该剧选题契合时代并重点提出舞美声光电效果对舞台呈现的重要性。

要想形成常态化演出,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艺评论家伍皓、大同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曹阳等人对后期宣传推广提供了诸多思路与建议。伍皓说道:“重视传播的效应决定一部戏将来能否在市场上成为精品。”曹阳表示:“这一题材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共同对这一题材寄予希望,希望能够把云冈艺术以崭新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大同会全力支持。”他认为,在宣传策略上要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的作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专家学者们从前期准备、中期制作、后期推广三方面多维度展开具有学术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交流探讨,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技术相结合是当下艺术创作的主流方向,正如北乔所说:“回到民间,回到艺术中间,让传统活在当下,用现代擦亮传统。”

在这样一场“务实且高质量”的创作研讨会上,陈宏用“激活、唤醒、重塑”三个词来总结本次会议的核心主旨。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在创作实践上秉承一贯的人文与艺术思想,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以音乐剧寓教于乐的艺术手段激活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唤醒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文明的连接,重塑民族文化的力量。周映辰进一步表示,《莲花之上》承载着云冈石窟艺术一千六百年的厚重,但故事重点以当代云冈人保护、维护石窟为主线,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戏剧结构,体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自信开放的胸怀,也表达坚持做好文物保护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意义。

作为出品单位的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秉承“道”“技”并重和理论性、应用性并举的发展方针,致力于中国音乐剧的研究与创作,服务于MFA音乐剧硕士的舞台实践。中心创立了“北京大学国际音乐剧大师班”“中关村国际音乐剧节”“音乐剧学院奖”等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并创作积累了《大红灯笼》《曹雪芹》《元培校长》《大钊先生》《刘天华》《红梅花开》《小鸟天堂》《愚公移山》等数十部大型原创音乐剧与小剧场作品,并引进公演了美国音乐剧《肉桂女孩》中国版。中心定位于音乐剧专业硕士的培养,以建构中国音乐剧学科体系为己任,先后出版了《中西方音乐剧曲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音乐剧》等教材与专著,主持《中国音乐剧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当代音乐剧创作研究》《音乐剧编剧与导演人才培养》等国家级与省市重点课题,发表专业评论文章近百篇,是中国音乐剧教学科研及创作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机构。

部分作品海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