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信息来源: 人文学部
编辑:青苗 | 责编:晏如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学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7部专著,其中76部已经出版,另有3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张学谦的著作《河洛与七纬:东汉图谶的文献学研究》。
内容简介:
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从研究时段上看,往往是立足于某一时代作静态考察,缺乏对谶纬从兴起到衰亡长时段的通贯性研究。从文献的使用上看,更多利用的是史传等外围资料,对谶纬文献本身的研究与利用不足。尤其对现存的谶纬文献缺乏细致的文本分析,因而忽略了今传谶纬文献的复杂文本构成。因此,本书以东汉图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观念史、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其成立过程、性质变迁、结构与篇目、流传与散佚、文本构成等基础性的文献学问题,并重新梳理谶纬辑佚的历史,为谶纬文献的重新整理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分为五章,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1. 从观念史的视角切入,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谶纬的名义、性质与成立过程。首先指出“纬”名后起,终结明清以来学界对谶纬有别、无别的长期争论。其次,分析西汉晚期以后谶书与一般数术占验书的区别,明确谶书的定义为:假托天意或圣贤之言、事关国家或帝王历运兴衰的预言书,其中的大量内容无需占候过程,从而扭转了学界长期以来过度泛化谶纬义涵的倾向。再次,书中指出从西汉末到六朝隋唐,谶纬的性质在时人观念中经历了“数术—儒学—数术”的变迁,前一阶段是东汉图谶的成立与经典化过程,后一阶段则是其去经典化的过程,以观念史的方法解决了学界对谶纬性质的长期争论。
2. 基于对图谶结构、篇目及文本内容的分析与复原,提出区分东汉图谶和六朝谶书的三条标准。东汉图谶是谶纬文献的主体,但对其结构和篇目这样的基础性问题,学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具体篇目不明,不同时代的文献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东汉图谶和六朝谶书,给学者的利用带来困难。对无法断代的文献,其史料价值是大打折扣的,错误的使用只能干扰研究的方向。本书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谶纬文献的重新辑佚提供了方法与依据。
3. 基于目录学方法,广泛征考中日文献之著录,全面厘清东汉图谶的历代注本、流传散佚的具体过程与重要时间节点。尤其是对《易纬》篇目流传、衍变的考察,不仅纠正了学界的一些推测之辞,还首次在现存《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周易乾凿度》的文本。
4. 基于文本分析方法,以《易纬》为例,揭示东汉图谶的复杂文本构成。一是文本形成造成的复杂性,本书指出今本卷上与卷下是不同时代的文本拼合而成,卷上并非郑玄注,纠正了李学勤等学界前辈的错误。二是文本流传造成的复杂性,谶纬文献在后世流传过程中有一些附益的内容,与原文不易区别,有研究者以其中的六朝内容论证汉代学术,造成了一些研究上的混乱。本书指出不同文本具有各自的易学、易占体系,进而将今本中的两种南北朝易占、易图之书离析出来,恢复汉代纬书原貌。以上研究凸显了文本分析方法在谶纬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对早期文献的生成与衍变研究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5. 全面调查、梳理谶纬辑佚的历史与现状,指出通行的《纬书集成》的严重缺陷与致误缘由,提出重新整理谶纬文献的原则与方法。此法并不限于谶纬辑佚,而是可以成为现代学术中辑佚的通则,因此对学术研究而言具有普遍意义。
本书多数章节曾在各学术刊物刊发,部分研究成果曾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论坛发表,引发学界较大关注。
作者简介:
张学谦,1988年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和博雅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员。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访问研究员(2015.9—2016.2)。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现阶段关注的方向为经学文献、谶纬文献及版本目录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在《文史》《中国哲学史》《国学研究》《文史哲》《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合作)等奖项。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