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发布资源型城市和“一带一路”系列指数

2018年12月15日,以“新时代资源配置创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北京大学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暨城市市长论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并同期发布“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预警指数”“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指数”和“一带一路投资潜力指数”“一带一路投资风险指数”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潜力指数”五套指数。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办。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董志勇,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原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原副省长张大卫,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中房集团理事长、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孟晓苏,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司长赵艾,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巡视员关凤峻,自然资源部中央地质勘察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车长波,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规划财务司司长王小岩,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以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林草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领导专家出席本次论坛。

李虹致辞

中心主任李虹教授主持会议。她介绍了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报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和“一带一路”投资及能源合作两套指数。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报告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的共性、特性问题,就城市转型的动因及其作用机理等进行深入分析,将为城市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提供科学指引,同时为各地政府进一步推动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一带一路”投资及能源合作指数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及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潜力,提出了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应重点关注诸如地缘政治影响、投资不确定性等风险,该指数报告为促进国家对外投资及能源合作做出科学决策、推进能源合作向更深更广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李虹同时强调了评价体系的独创性——两大套指数有它本身的特色,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也注重了研究的引领性和辨证性,强化了国别和城市分析,关注了重点国家和城市,也注重了理论论证和专家经验的结合。她表示,指数报告未来还将得到进一步精准的改进和改善,为政府和企业决策起到实际作用。

董志勇致辞

董志勇肯定了此次论坛的意义,他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中国的城市化、能源改革等很多领域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座的领导和嘉宾能够对经济学院给予支持,一起努力携手培养智商超群、情商优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培华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社会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马培华认为,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工作尤其是资源配置还有很大的不足,我们要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的同时抓好环境的改善。他强调,要让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市场导向,支撑各类企业茁壮成长,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培养壮大发展新动能。

马培华致辞

刘伟高度评价了中心发布的指数报告,并从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探讨了资源配置创新,认为资源型城市在中国的建立是从供给侧入手的,而改善生活、提高质量要靠需求的拉动和检验,二者是不可割裂和相互联系的。地方政府转型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瞄准当地的优势,结合社会需要来拉动,不能脱离老百姓的需求,闷着头搞产业不可持续。

刘伟致辞

主旨报告阶段由王小岩主持。范恒山指出,扩大内需是当前保持经济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潜力在于促进和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范恒山强调,要抓好四个方面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通过落实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分类指导、定向支持和一体联动有机结合起来,来集合和激发地方的发展潜力;第二,继续实施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三,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双向推动,一体联动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第四,优化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事业、探索、引领、促进和辐射带动作用。

范恒山作主旨报告

张大卫提出要重视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要在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组织下释放创新潜力,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创新城市的消费方式和模式,增加城市的时尚元素,形成有归属感、认同感和感染力的城市文化特色。

张大卫作主旨报告

赵艾从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阐述了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并指出“五通”的相互逻辑与资源配置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关,强调要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使投资和贸易更加便利化,扩大发展前景。

赵艾作主旨报告

唐珂将农业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比喻成一个硬币的两面,认为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要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的双赢和共赢。

唐珂作主旨报告

车长波指出,新时代国家资源安全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安全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我国的资源安全隐患正在持续增加,我国资源禀赋一般、供应能力不足、进口依存度攀升的局面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供需矛盾仍难以缓解。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中国的能源道路必须考虑中国国情,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

车长波作主旨报告

下午的城市市长圆桌论坛分别季晓南、关凤峻、孟晓苏、车长波主持,各位嘉宾围绕创新驱动、智慧城市、生态文明、金融创新四个角度,就推动经济、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圆桌讨论中,山东省聊城市市长宋军继认为城市转型的研究非常实用,要推动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是科技创新,在实践上,一是推进平台的建设,特别作为山东西部的城市,更重视科技平台的建设来聚集人才和技术;二是围绕主要产业来建设平台,推动传统化工和汽车产业转型;三是围绕新兴产业来推动产业升级,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生态环保建平台。

河南省三门峡市副市长万战伟结合指数报告指出,三门峡市在创新方面本身比较落后,要积极培育创新的主体,政府方面要建设一些围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平台,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必须首先由政府来搭建,再依托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搭建一些共享设备、人员、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

河南省卫辉市副市长杨钧分享了卫辉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如何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基本的做法,认为新乡有三个非常重要与创新驱动有关的要素,高校、科研院所、拥军模范的先进者,并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业支撑四个方面介绍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的工作。

在智慧城市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二中,安徽省铜陵市副市长鲍次立介绍到,铜陵作为资源型城市,秉承解放思想、崇尚创新的传统,以水清岸绿产业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替代升级专项行动,通过高端化推动产业升级,智能化引领城市发展,网络化促进模式创新,刷新城市转型的“高颜值”,已经初步形成了观念转新、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环境转优模式,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圆桌讨论现场

在生态文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三中,河南省安阳市副市长刘建发介绍到,环保问题成了困扰安阳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改善生态是现在的重中之重,在路径上,一是工业企业提升改造,按照环保的有关要求来尽量减少排放污染;二是通过森林城市建设,重点是突出村庄的绿化,突出生态文化的建设以及国土绿化提速行动。

北京市延庆区区长助理陈家玮介绍了延庆的生态情况,以及加大城区的绿色建设和加大森林的生态区保护基本经验,并指出北京市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推动生态涵氧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在一定形式上弥补了原来城市粗放型发展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弊端。

在金融创新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四中,山西省吕梁市委常委、副市长郭震威介绍了吕梁转型发展成果与经验,表示转型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多元产业支撑,关键就在要素的聚集,一是资金,二是人才。除了传统商贷之外,吕梁开拓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基金、政府贴息贷款、碳汇置换、宅基地流转等模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人才吸引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建院士工作站和本地化培养等来培育人才队伍。转型发展的动力在完善政策,营造‘六最营商环境’;抓手在于以精准策略,深化改革。

四川省达州市副市长王全兴介绍了达州产业转型的情况,并结合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强调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财务管理、提高信用的重要性,同时分享了地方政府在风险监管执行方面的探索,以及如何产业化企业的贷款风险和发展地方特色保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

此外,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张巧显和战略与政策研究处副处长孙新章、财政部综合司经济预测处调研员李长璐、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根华、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综合能源部总经理王文革、中国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彭丹霖、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许会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曹春苗、广安金财集团公司董事长蒋德澎等参与了相关圆桌讨论。

李虹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有四个特点:一是代表广泛,二是实践性强,三是理论水平高,四是互动良好。她期待各位专家学者、领导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为中心未来相关课题得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

广东省肇庆市副市长钱言考,保定市、张家界市等地方政府部门领导,以及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代表也参加会议。

嘉宾合影

背景阅读:

北京大学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暨资源型城市市长论坛是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重大活动,旨在为国家和地区探索发展新动力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为引进和吸收转型发展新理念创造机会,为破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持。据李虹主任介绍,论坛主要成果将以政策建议纪要的形式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同时将以倡议形式给资源型城市发展提出建议,并针对部分资源型城市开展专题调研,分析研究样板城市转型发展经验、模式及发展中的困境问题,为各地培育发展新动能、新思路建言献策。

编辑: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