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茶座 | 曹文轩:我对北大的诠释

10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举办第108期教授茶座,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曹文轩就“我对北大的诠释”这一话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现场

北大是座驿站。曹文轩以驿站作比,述说他心中的燕园。驿站给予困乏的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让他们离开后精神焕发地奔赴前程。北大就是同学们人生路上的驿站,是一方美的、神奇的、充满诗意和魅力的园子。尽管年复一年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到这里暂时停留,而后又向各自的未来进发,但无论是谁,一旦与北大产生了联结,就很难再彻底割断,离开这座驿站的人,会永远怀念这里。这里是同学们的精神故乡,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想起北大,都会有一种乡愁。而留在园子里的教师,则构成了这座驿站本身,在这里永驻,为胸怀壮志的学子们注满强劲的奔跑动力,帮助同学们完美地进行各自的人生和事业的长旅。让北大这个驿站成为世界著名的驿站,给那些来到这个驿站的人丰富无边的知识,让他们深切地领会经久不衰的传统和广博的人文精神,是北大全体教职员工的理想——“四年、七年、十年,学子们终于在养精蓄锐之后从这里开拔,然后,我们幸福而自豪地看他们策马奔突,绝尘而去。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他们’构成漫长而雄壮的队伍,不断地靠近目标——个人的目标,民族和国家的目标。”他改写海子的诗句,说道:“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教书、育人,驿站一生。”

北大是具有悲悯情怀的。曹文轩将悲悯视作北大传统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品质。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源于这样的情怀,一大批先进青年忧国忧民,为劳苦大众鸣不平,为生命涂炭而愤怒,为国运衰败而忧思,于是他们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北大的知识分子都是悲悯之人,他们很容易伤感,总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哀切之心。五四之后,北大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其背后都有着这样一种情怀。在北大几十年的生活,他几乎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这一情怀。他谈到,人类今天拥有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付出了巨大代价。当现代理念冲击古典理念,使更多人成为机械的理性主义者与简单的原则主义者时,北大人则依旧保有基于原则的悲悯与人情味。悲悯的作用绝不亚于思想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仅仅只有思想而没有悲悯情怀,这个人大概是不健全的。他还提到,北大何以成为中国文学事业的重镇,正是由于文学的基本情怀是悲悯。读者在一切古典形态的作品中,都体会到了这种悲悯。这与北大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共鸣。

曹文轩作分享

北大的魅力在于“大”。曹文轩表示,北大之“大”,与天地同大,天有多大,地有多大,它有多大,这是一代代北大人引以为傲之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它一直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办学纲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是高等学府的必须格局。这些思想,不仅表现在学术的自由上,也表现在容许各色人等皆可平安而自然地生活在北大这一方天下。而今,具体的历史和语境在变化,北大之“大”却始终如一。这里时常会发生大如天地的事情,关乎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复兴,正因为北大胸襟开阔、高瞻远瞩,看到的世界大,于是就会秉承一贯的敢于为先的精神。北大人总有那番“舍我其谁也”的大气和豪迈。这里多君子,无论时移世易,向大之心,从未泯灭。

北大是人文精神最精准的注脚。曹文轩认为,北大是人文精神的象征,人们常因此而仰望北大。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植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成长于本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向往自由是人们的天性。他表示,蔡元培校长所说的思想自由,主要聚焦于学术自由——在不违背教学大纲、不改变课程目的的前提之下,教授们的授课基本上是他们个人学术研究的成果公布。北大坚持的学术自由,使它培养出的学生,无论在创造力还是在学术基本功方面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这最终造福于学生,造福于学术事业。当然,自由也是有条件的,他强调,惟有以高度的智慧加以运用,才能更好造福学术事业。

学生认真听讲

选择北大等于选择了漫漫学术苦旅。曹文轩谈到,当同学们一脚踏进校园,马上就会有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的压力——学术压力。勤奋、刻苦、奋斗,这是北大学人的传统,我们的头上总有一根无形的鞭子。这里是自由的,但谁也不能懈怠。他动情回忆起与佘树森先生有关的往事,在他看来,先生笔下的“爬坡”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最典型也最恰切的心灵意象——他们得用瘦软的双腿,在那永远的坡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吃力而执着地行进着。他认为,将苦旅改成爬坡,也许更具象,也更切近本质,“向上看去,北大的一代一代学人都在爬坡,那些形象是无比壮美的。”

北大人是有“背景”的。曹文轩认为,北大是同学们的背景。每个个体渺小如恒河之沙,但却因有这个背景的衬托,从而使我们变得似乎也有了点光彩,犹如涓涓细流融入浩浩大海,也就具备了海的雄浑与力量。北大的恩泽,既表现为它曾经给了我们知识、人品与前行的方向,又表现为它始终作为一道背景,永远地矗立在我们身后的苍茫之中。北大的历史悠久、气度恢弘塑造了这个背景的雄浑有力,时间神秘地给它增添着风采,这里一直保持着“取精用宏,不名一家”的非凡学术气度,充满活力与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同时,他提到,北大这个背景亦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和鞭策,我们必须聚精会神,奋力拼搏。背景是一座大山,我们任何个人都无权骄傲,有权骄傲的永远只能是北大,我们将在宛宛可见的先人们的目光下向前、向前、无休止地向前。最后,他说:“奋斗不息的我们,无论是教员还是其他人员,最终也有可能在黄昏时变享受背景为溶入背景而终止自己,这大概是我们都期盼着的一份幸福而悲壮的景观。”

学生提问

活动最后,曹文轩与在场同学合影,为同学们写下寄语“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河山”,并为每位在场同学赠送一本亲笔签名的最新长篇小说《苏武牧羊》。参加本次茶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曹文轩结合自身经历与体悟对于北大的诠释精辟凝练、深入浅出,鼓舞着我们珍惜在北大求学的时光,以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涵育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夯实基础、砥砺品格,在新征程中开拓自己的广阔天地。

曹文轩寄语

活动合影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广大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们奋进担当、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北大青年,我们要矢志坚守学术初心,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感悟北大深厚学术底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微语录

1.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大,北大对于你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用驿站作为象征非常的契合,你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补充给养,充满活力,而后再奔赴前程。

2.你们就是驿站,那些胸怀壮志的学者能否完美地进行人生和事业的长旅,就取决于诸位。

3.我们的理想是让北大这个驿站成为世界著名的驿站,给来到驿站的人以丰富无边的知识,深刻地领会经久不息的传统和广博的人文精神。

4.北大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日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总会想到北大。

5.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源于这样的情怀,一大批先进青年忧国忧民,为劳苦大众鸣不平,为生命涂炭而愤怒,为国运衰败而忧思,于是他们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

6.文学具有悲悯情怀,这正契合了北大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

7.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同时感情的力量也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只有深刻的思想而没有悲悯的情怀,我不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健全的人。

8.天有多大,地有多大,北大就有多大。这个“大”字始终是北大人倍感骄傲的一个字,从哲学、从伦理学、从法学、从美学、从政治学等等角度,都能毫不犹豫地认定这个字。

9.我的背景是北大,这是一个“大”背景。现在,我站在这个似乎是无声的但却绝对有力的“大”背景之下,原本我是渺小的,渺小如一粒恒河之沙,但是却因为这个背景的衬托,使我变得似乎也有点光彩了。

10.北大给予我们的恩泽既表现在她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也表现在她始终作为一个背景矗立在我们身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