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论坛举行

2023年7月8日下午,“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论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是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论坛之一,会议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生态文明(贵州)研究院、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大学、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财经大学共同承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协办。

论坛嘉宾合影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董家禄,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副主任刘丛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安钰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朴世龙,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凯,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战勇,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光亮,贵州财经大学校长赵普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贵州大学副校长、生态文明(贵州)研究院院长吴攀主持。

戴秉国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共同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邀请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产业代表共同探讨“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在碳中和中的作用”“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变革之路”等议题,旨在全面展示全球优秀生态文明智库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董家禄、安钰峰以及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战勇为论坛致辞。

吴攀主持

董家禄在致辞中强调,国务院2022年出台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路上闯新路的意见》中提出,贵州的战略定位是“四区一高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正是“四区”之一。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发展的重大优势,贵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居全国前列。新时代以来,多彩贵州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绿水青山正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绿色提款机”。贵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高站位推进降碳,更大力度实施减污,更深层次先行先试。

董家禄致辞

安钰峰代表论坛主办方北京大学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从当今世界变局与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出发,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和作为,强调了全球治理中气候治理的重要性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迫切性。他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国家“战略实施和全球气候治理的体系构建中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并强调北京大学与贵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合作基础,希望将北京大学与贵州的合作建成全国校地合作的典范。

安钰峰致辞

战勇指出,为推动生态文明变革,实现人类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贵州省教育厅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推动其纳入学校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及素养。贵州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工程在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智库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战勇致辞

刘丛强主持论坛主旨演讲。朴世龙,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龙永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丹尼·亚历山大,刘燕华,李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等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刘丛强主持

朴世龙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要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首先,必须开展中国陆地的碳收支研究,比较不同区域碳平衡,理解区域尺度上的碳循环过程,并围绕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形成机制,研究生态系统碳汇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为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关键科学支撑。其次,要广泛建立数据库与模型模拟平台、产-学-研融合交叉平台、 “碳中和”智库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交叉中心,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朴世龙发表主旨演讲

埃里克·索尔海姆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只要我们坚持“一体化”的理念,人类就能面对任何挑战、任何问题。在“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索尔海姆建议通过政治经济、良性商业竞争、全球合作等三个方面的努力来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实现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目前在绿色产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也为沿线150多个国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机会。

索尔海姆发表主旨演讲

龙永图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热点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机制,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应该对此做出适当反应。第一,世界贸易组织应该制订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及国际贸易规则。第二,要针对少数国家利用气候治理实行贸易保护的情况,开展全球市场份额谈判来消除影响。第三,要有效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化解由各国气候治理进程不一致带来的贸易争端。他表示,全球气候治理所形成的工作领域是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的一个新亮点、新支点,我们应该在逐步形成全球气候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以此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助力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

龙永图发表主旨演讲

丹尼·亚历山大以视频方式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亚投行致力于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而不断采取行动,目前拥有来自各大洲的106个成员国,是一个为成员国未来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服务的多边机构。亚投行特别关注环境保护、技术赋能和私营部门融资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任务是支持成员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促进成员国之间互联互通和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紧急状况。他认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亚投行、多边开发银行以及民间投资的共同努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亚历山大发表主旨演讲

刘燕华围绕我国能源安全现状和国际能源转型与竞争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对能源需求还会增加,需要积极应对自身长远发展可能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针对中国当今所面临的能源安全与转型问题,他认为,我们应该全面统筹短期与长期、和平时期与极端情况的能源安全,推动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绿色能源革命是大势所趋,是新的世界格局重组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汲取错失工业革命发展机遇的教训,积极把握世界能源转型带来发展窗口,重塑中国在新的国际产业链格局中的形象和地位。

刘燕华发表主旨演讲

李高发表了题为“以更加有力的国际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演讲。他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风险和严峻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单独应对,各国团结合作是唯一出路。各方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及时破解清除全球信任赤字,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重回合作轨道。他建议,首先应维护并巩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框架,其次要共同塑造有利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国际环境,再次应推动形成全方位各领域多主体的气候国际合作新局面。

李高发表主旨演讲

邹骥以视频方式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全球气候治理是对气候变化中各方利益相关者行为和决策的治理,是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权利、责任和管理机制的规定,这些规定集中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附属的《巴黎协定》之中。全球气候治理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认知基础和多边政治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发挥了特有的引领作用。为继续沿着《巴黎协定》的方向前进,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我们应该认真开展全球盘点,找出差距、制订措施,倡导双边、多边交流,创造各国根据各自发展阶段、实际国情和资源禀赋实现治理目标的合作氛围。

邹骥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栋,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阳明学院院长、生态文明(贵州)研究院副院长陈艳波分别主持两场专题发言。

王栋和陈艳波主持专题发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挪威弗里德佐夫南森研究所研究教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气候变化高级顾问何秀珍,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光亮,世界资源研究所驻华副首席代表房伟权,贵州大学副校长漆思,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大卫·维克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戴欣媛,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徐沁仪围绕论坛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专题发言

贵州财经大学校长赵普主持论坛成果发布。王栋向全球发布《“全球生态文明智库高峰主题论坛”咨询报告》。吴攀作论坛总结。论坛在嘉宾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本次分论坛的举行是北京大学深化与贵州省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积极配合与服务2023北京大学“国际战略年”的重要成果。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