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外国语学院赴陕西西安开展“薪火相传,创新发展”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8月11日至13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薪火相传,创新发展”思政实践团师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赴陕西西安开展主题思政实践课程。三天的行程中,课程团队前往永兴坊、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九州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观摩学习,并围绕主题展开每日评议会、读书会、主题团日活动。

本次课程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扬、专职辅导员刘东奇担任任课老师,另设四名助教。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生丛屹冉担任理论助教并参与线下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生、理论助教孙巾雅,外国语学院2019级博士生、实践助教向伟,外国语学院2017级本科生、实践助教蒋博翔参与线上实践课程。外国语学院2019级法语本科生支部12人参与本次线下实践课程,其余四人在线参加。

回溯历史 追忆往昔

课程团队师生选择碑林纪念馆作为思政实践的第一站。碑林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其中的藏品数不胜数,珍品更是琳琅满目。从林则徐题写的牌匾,到誉为古代教科书的《开成石经》,课程团队师生穿梭其中,如同进入了艺术的宝库。

碑林博物馆前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选课学生在《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中领略了书法的精华——“颜柳风骨”的风采;《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上的文字令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徐徐在师生眼前展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师生参观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及孔庙的过程,就是感受、体悟中国璀璨的书法篆刻文化、与历史对话的过程,具有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师生欣赏书法作品

课程团队师生一行来到大雁塔。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左院,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为佛教在中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师生观大雄宝殿、登大雁塔、访玄奘三藏院,在记述玄奘法师生平事迹的大型雕刻前驻足观看,缓缓略过玄奘大师17年的西行之路。听完玄奘只身前往遥远西方寻求佛教真谛的故事,学生被他强烈的求知欲与坚定的信念所感动。

在大雁塔参观玄奘法师大型雕刻


驻足于“民族脊梁”题词前,师生感叹于玄奘法师潜心翻译的赤诚之心。1335卷佛经、19年时间,玄奘为融通中外文明、繁荣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踏上这条尘封已久的路,漫漫黄沙古道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一带一路”的推进、沿线国家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21世纪新的发展方向。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学子,同学们看到了将专业与未来相结合的美好前景,明确了学习的发展方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中外交流的事业之中。

文化传承 历久弥新

陕西历史博物馆承袭周恩来总理的心愿,由张锦秋女士设计,呈"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既突出了陕西深厚的历史传统,也结合了地方特色。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参观的过程中,随着一个个展厅的深入,人类文明发展史依次展开。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器具的发明、科技的发展,历经汉唐时期百花齐放的盛世,陕西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璀璨绚烂的文明。同学们惊异于鸳鸯莲瓣纹金碗的精美,流连在明彩绘仪仗俑群的气势之中。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藏品、一段段细致详实的讲解,纵深的历史被层层剥开,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而且让选课学生接受了艺术与美学的熏陶。

博物馆的墙壁上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大学里,每一件展品的精心保护,都是对一段历史的保护、一种文化的传承。看到如此珍贵的文物,选课学生纷纷表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以史为鉴,薪火相传。

创新探索 科技之光

2020年是战“疫”之年,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经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课程团队到访陕西九州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疫情期间医药公司的专业贡献为主题,同九州集团的领导和专家展开密切交流。

崔天法教授为师生简要介绍了园区的基本情况,并带领师生进行参观。同学们穿上实验服,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之间,亲身领略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现状。九州集团副董事长段筱琳介绍了九州集团的科研方向和现状,希望课程团队师生能在九州集团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她表示在同学们身上看到了青春活力与未来的无限可能,勉励同学们认真学习、发挥所长,将学习本领与报效国家紧紧联系起来。

参观园区

宋扬表示,根据其海外交流学习的经历,时代发展使得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国内外合作愈发重要。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应充分发挥语言优势,为双方、多方平台的互利合作建构平台。同时,同学们也应学习九州集团的创新精神,牢记习总书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嘱托,以此次课程为契机,扎实内功,开拓视野,将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未来在科技、健康等诸多关键领域中发挥桥梁作用。

座谈会现场

九州集团的三位专家与教授向同学们科普了细胞疗法,以及疫情期间九州集团在武汉市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勉励同学们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崔天法还详细解答了同学们在线上实践阶段提出的问题,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参观与交流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充分体会到九州集团“用生物技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理念、国之重器的担当。面向未来,同学们应如习总书记所言,“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以科学武装头脑,以创新驱动未来,学习九州精神中创新发展的一面,投身社会,报效祖国。

脱贫攻坚 决胜小康

思政实践团队开展了“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主题团日活动。会上,师生结合《之江新语》中“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一文,就身边的脱贫攻坚故事进行分析和阐述。

线上线下结合的主题团日活动

丛屹冉对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近年来,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不断落实,我国正在不断接近“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脱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刘东奇对文中“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民脱贫的目标是全国人民携手并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民族、一个个体都不能落下。这就要求官员积极对本地区进行调研,问冷暖、听心声,牵挂贫困群众的起居生活,因地制宜地推进精准扶贫举措,加之适当而必要的政策倾斜,一步一步把工作落实到位,尤其不要用数据掩盖事实背后的矛盾,“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刘东奇就同学发言进行点评

同学们就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分享与讨论。尹宇珏同学以家乡为例,介绍了家乡利用景区的带动作用,构筑农家乐,成功实现脱贫的例子,展现了基层工作的优秀范例。嵇舟玥同学向大家详细展示了电商扶贫平台的运营方式,充分展示出物联网、互联网与脱贫工作的完美结合。屈怡萱同学则指出了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只有通过良好的思想教育,才能彻底扭转“越扶越贫”的怪圈。然而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思想的短板使经济政策打了水漂,因此乡村振兴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葛勇展同学从身边的故事出发,多角度对比富裕村和贫困村的政策执行情况,表示:“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但绝不是脱贫攻坚的结束之年。”一句话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宋扬就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对同学们的讨论表示赞许,称赞同学们有眼界、有学识,同时结合自身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将中外扶贫政策进行对比,引领同学们认识到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勉励同学们时刻关心国家脱贫政策,积极投身政策落实项目,并结合所学专业,打好基础,报效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奋斗。

通过为期三天的线下实践,同学们分别从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方向三个角度切身体会到历代古都西安的多样性,并经过评议会和主题团日活动的理论学习,深刻体会到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总书记为民致富的初心。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化浪潮已经成为世界主旋律,外国语学院学生要把握机会,充分发挥语言优势,磨炼本领,报效祖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