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红主讲才斋讲堂第199讲:科技考古——用自然科学方法解读古代社会历史

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实物遗存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面对相对有限甚至是支离破碎的人类活动留下来的实物遗存,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尽可能完整地复原古代社会的历史图景?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12月3日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为例,带领听众走近考古研究,感受考古学的多彩魅力。

吴小红主讲才斋讲堂第199讲

吴小红基于考古学的定义指出,考古学研究是一个从人到物、由物及人的过程,在从实物遗存中提取信息这一环节,自然科学技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历史上,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联。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考古学科的基本方法和看家本领,和自然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遥感考古、物探方法和年代测定方法等考古研究方法也都基于自然科学技术;随着技术的细化,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都可以在考古学研究当中找到适用之处。

吴小红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碳十四测年方法的出现对于考古学的革命性意义。吴小红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碳十四测年方法的原理——生命体死亡后遵循碳十四的原子核的衰变规律,这一规律与埋藏环境和存在状态无关而呈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此外,在研究中可以运用树轮校正曲线、加速器质谱技术和贝叶斯统计模型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讲座现场

吴小红结合中国早期陶器研究等具体的考古研究案例,说明了在实践中如何使用碳十四测年方法,如何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还原古代社会历史中有关衣食住行的生活图景,揭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地关系。在讨论环节,吴小红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出发,进一步举例说明了碳十四方法应用的难点所在,指出需要将自然科学方法与考古背景相结合,将考古事实与历史文献相结合,使得自然科学的方法最终能够回答人文学科领域的问题。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