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守护者(一) | 他们,为教学科研引路护航

编者按: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健康,北京大学近期按照国家、教育部、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加强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师生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政策,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学习科研任务。学工系统、后勤系统、医务人员及志愿者等不同群体主动请战,入住学校工作和生活,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是平凡岗位上的冲锋者、坚守者、奉献者,他们牺牲了与家人陪伴的时间,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确保了学校不停课、不停学、不停研,各项功能正常运转,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和北京市疫情防控总体局面作了贡献。


北大师生如何与医务人员并肩战“疫”?留校教师员工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感人故事?融媒体中心近日策划系列报道“燕园守护者”,采访不同岗位上的留校教师员工,听他们讲述共克时艰守护校园的难忘故事。报道中的教师员工只是众多坚守使命的北大人的代表。


本篇为系列报道开篇,聚焦为教学科研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的留校教师。

从早上打开电脑进入课堂,到结束在图书馆的晚自习,每一位北大学子一天繁忙的学习生活中,都离不开这些老师的身影。他们是为教学科研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的授课教师、实验室老师、线上教学保障团队、图书馆馆员……他们日常工作职责各异,但初心相同——尽可能减少疫情对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大局作了不平凡贡献。

“教学是第一位的,必须精益求精”

“对于我们经常跑野外的人,能睡在房间里的沙发上已经算很舒服了。”生命科学学院张蔚老师笑着说,刚住进学校时,办公室的沙发就是她的卧榻。

每周四到五天线上授课、指导博士生做实验、修改科研论文、审核研究生材料,参与学院夏令营招生策划……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就是张蔚的日常工作。

张蔚

临近毕业季,更是老师们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五一假期前,张蔚关注着疫情形势,担心疫情发展对入校造成困难。如果居家,家里网络信号时常不稳定,很多工作没法开展。五一假期第二天,她就住进了学校。像张蔚这样提前入校的老师还有很多。学校230多名科研人员留校,他们与时间赛跑,为确保学生上课、答辩、实验等各项任务不受影响而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

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是现实的,也是全新的。和2020年疫情期间全部采取线上教学不同,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一部分同学完全在线上听课,一部分同学坐在教室上网课。“这对老师很有挑战,收不到教室里同学们的反馈,就不知道哪里需要展开讲。”张蔚坦言,刚开始对这种授课方式有点不适应。后来,张蔚和相关部门协调后,通过在教室加装摄像头、鼓励线上同学留言等方式,课堂互动多起来了、气氛更好了,不过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我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留意线上、线下不同类型同学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我的授课节奏。”在张蔚看来,“教学是第一位的,不能迁就,必须精益求精。”

张蔚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张蔚深知,挑战还不止这些,2020年疫情期间同学们在家里上课,至少有家人的陪伴。现在同学们虽然身在校园,却不能与一屏之隔的老师面对面相见。加之毕业、考试临近,有些同学还是有一些心理压力的。张蔚经常在专业课中融入一些轻松的内容,希望转变同学们看待问题的方式。“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磨难会使你变得更强大),张蔚经常借用尼采的这句名言来表述演化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点,鼓励同学们把这段时间的挑战看作成长的历练。

张蔚作线上科普讲座

日常教学外,张蔚还为北大学生作了题为“蝴蝶之美”的科普讲座,线上参与人数达到两万人;为中学生开展演化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讲座,参与人数上千人。

张蔚给孩子制作的折纸

“至少要住到学生考试结束、答辩完成。”张蔚说,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让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张蔚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手提袋,装满五颜六色的海洋动物折纸,这是张蔚给她两个孩子制作的。“回家时给他们带回去。”

守护在线教学的“生命线”

学校日常教学全部转为线上后,保障系统顺畅运行成为极重要的环节。流畅的直播环境、清晰的声音效果、高效的反馈系统,看似理所当然的网课背后,凝结着在线教学保障团队的心血。

在线教学保障团队主要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3个科室分别承担,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室负责北大在线教学集群系统构建运维和支持服务,北大教学网+Classin、北大Canvas+Teams支撑85%以上在线教学和在线考试,开展全校在线培训和实时在线服务;公共教室负责课堂视频录制和教室直播;媒体室负责课堂实录存储管理和课表系统;师生通过北大教学网,进行“课堂实录”点播和“在线课堂”直播。

尚鹏杰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室一名住校职工。作为北大教学网客服,主要负责教学网服务电话和邮箱,解答师生教学网账号和操作使用上的问题。

“五一后学校刚发布线上教学的通知后,连续一个星期每天要接到上百个电话。”尚鹏杰说,问题大多来自新任教师和没有经历过上一次大规模网课教学的同学们。

尚鹏杰

一位老师在开课前突然进不去直播系统,着急地打来电话求助,尚鹏杰一边安慰老师,一边迅速排查问题,耐心地让老师按照步骤操作。几分钟,问题顺利得到解决。这种“救急”的工作场景对尚鹏杰来说,再常见不过了。

在线教学保障团队的工作以实时在线支持和服务为主。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室主任王肖群作为在线教学集群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构建和运维,并负责策划实施全校在线、混合式、融合式系列培训,同时建立了10多个全校在线服务微信群,亲自和小助手们一天16个小时以上进行问题解答。两个星期过去了,现在每天尚鹏杰只接到十几个电话了。

“解决好师生的每一个问题,保证学生和老师正常上完每一堂课,就是我能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一点贡献了。”尚鹏杰说。

随着授课方式的调整,到机房上网课成为新的上课方式之一。范雪松是计算中心微机教学的技术负责人。他的工作包括检查教学机房设备确保正常运转、与授课老师沟通确保上机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

范雪松正在机房调试系统

临近期末,计算中心教学机房要确保27门课程上机考试的正常进行。考前需要调试系统测试网络;考试时,要巡察考场,确保同学们遇到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五一假期以来近3000名同学来到机房完成上机教学课程和上机考试。

到机房上课和考试,在同学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背后承载着大量繁琐工作。从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到室内环境等,每一项都要提前准备到位,甚至考试期间调整空调出风量这些细节都要把控好。

范雪松坦言,一个人照顾楼上楼下8个机房600台机器,刚开始确实有点紧张。为了能让上课同学第一时间找到机房管理员解决问题,范雪松在每层的值班室门上贴了便笺留下电话。由于准备工作在机房开放前都做好了,所以顺利完成了这段时间的上机教学保障任务。“一共接了50多个电话,大部分是回来找校园卡或充电器的同学打来的,还没有遇到有关机房问题需要紧急处理的,这点挺欣慰。”

居家办公的同事无法到校完成的工作,需要范雪松及时代办。从填报科室成员核酸检测情况、协助同事调试远程系统、代办财务手续,机房、卫生间消杀工作等,如今范雪松已成为“多面手”,充分体验了“一人多岗”的工作节奏。“平均每天两万步,以前跑步锻炼才能达到的步数,现在每天在楼里就走出来了。”


值班室门上的便笺

范雪松说,计算中心的上机教学保障工作只是一部分,在校的同事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只要与网络应用及系统平台相关的事情都会见到他们的身影,此外在家值守的同事也都在线上忙碌,所以疫情期间的创新工作都靠在校职工和居家线上办公的同事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直播平台不断升级、大额资金审批系统上线、CARSI升级让居家办公师生无需VPN即可访问学术资源、各种线上会议保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保障了基本在线教学任务,更让疫情期间成为学校信息化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时间点。

学术科研的坚强后盾

图书馆为学术科研正常开展提供着重要支持。这段时间,在馆馆员人数减少了,但服务量反增。其间,图书馆平均每日服务入馆读者6117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10%。疫情防控、后勤保障、读者咨询、图书借还、送书到楼、馆内巡视、设备维护、馆际互借……驻守在图书馆的39位老师一人多岗,从早8点到晚10点坚守在服务一线,为师生学术科研筑起坚强后盾。

工作专班会议

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周春霞介绍,校园加强管理初期,关于图书续借等方面咨询量特别大,咨询台老师每天能接六七十个电话,有的师生还带有一些情绪。针对遇到的新问题,图书馆馆长陈建龙牵头成立了疫情防控与坚守服务工作专班,每天无论多晚都开会讨论、汇总问题,确保“问题不过夜”,及时制订解决方案,调整政策,满足读者诉求。“比如我们及时在图书馆主页、公众号发布通知,告知圆明园、中关新园等校外学生不及时还书是没有影响的。”

胡希琴是知识中心的一名老师,她负责咨询台答疑、借还书服务以及筹办讲座和阅读活动等工作。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同事间、师生间的互相理解、互相“补台”。交班时,借还书处上一班的同事总是不急于离岗,帮助下一班同事找书、处理临时事务。平时人手不够,学生志愿者成为重要补充力量,从解答问题,到送书到楼、找书取书,在一起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大家加深了理解,也拉近了心上距离。

工作中的胡希琴

图书馆内大多为公共空间,不具备居住条件。拼装折叠床、行李箱当桌子、系上绳子晾衣服、给卫生间加装淋浴喷头……大家撸起袖子,把一间间会议室、办公室改造为临时生活空间。对胡希琴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只是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神圣的学习空间进行日常生活,总觉得不太得体,在心态上还有点不适应。”胡希琴笑着说。

搭建馆内临时住宿场地

虽然居住条件艰苦,但是胡希琴总能收获同事和同学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一天清晨,有个女生看到胡希琴在卫生间端着盆洗衣服,得知她是驻校老师时,开口问:“你要不要去我宿舍洗衣服?那里有洗衣机。”天气热了,居家办公的同事为胡希琴网购了几件T恤,晚上还打来电话相互鼓励。

胡希琴说,每当完成了重要的任务,一句来自同事简单的“辛苦了”,会让自己有一种英雄般的感觉。“每一个打来的电话、咨询的问题,我都会认真地解决。尽自己最大努力和诚意去做好本职工作,为北大师生的学术科研尽绵薄之力。”

眼下,张蔚正在为课程期末考试工作做准备;尚鹏杰正在准备给教师培训使用考试系统;范雪松接到任务,正在筹备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目在线阅卷的系统保障工作;胡希琴正忙着筹办图书馆毕业季活动……为迎接疫情阴霾散去的那一天,为与学生、与同事、与家人重逢的那一刻,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为守护燕园、服务师生而努力付出。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专题链接: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