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李海潮: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分阶段考试,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事关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5年(院校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为临床医师执照考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近10年的总体通过率一直徘徊在低位,对于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临床医学教育而言,低通过率即意味着资源浪费,并且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高水平发展。调查显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在医学院校毕业生经过一年住院医师培训后参加,因此考试结果反映的是5年院校本科教育和一年住院医师培训的综合效果。目前缺少国家层面的院校教育阶段正式统一考试,所以整体通过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究竟在哪个阶段并不明晰,医学院校也会因此缺乏教育改革的动力。例如,迄今为止,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的,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特征的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并未实施。教学改革滞后是制约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2. 从国际经验来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一般较少。根据21世纪全球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估算,全球2420所医学院校年均招生人数约为160人。在我国193所本科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类专业每年招生数量超过1000人的院校高达33所。招生规模过大导致部分院校的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因为高水平教学医院数量不足,无法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3. 目前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轨制。能否获得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对后期就业影响巨大。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一直较高。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的调查显示,95%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希望读研,其中82%的学生需要通过考研才有可能进入研究生教育。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正处于毕业实习阶段中期(每年12月下旬)。医学生备考对毕业实习产生冲击,会造成毕业实习的弱化,使得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训练时间和强度不足。

李海潮

据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李海潮建议:

1. 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调整为两段式。其中第一阶段考试在院校教育第四年末(见习结束)进行,考试内容全面涵盖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主要学科内容,并充分体现基础和临床知识的整合。第二阶段时间不变,同时合理减少该阶段对基础医学知识的考核,加强临床思维能力考核,这样更符合住院医师阶段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 两段式考试可以分别对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进行评价,有利于明确各阶段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责任。调整后的第一阶段考试更能反映医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并倒逼“整合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的推进。同时,考试结果可作为确定院校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有利于遏制招生规模过大的情况。

3. 将研究生入学理论考试前移,可以和上述第一阶段考试合并。其优势在于,理论考试结束后,医学生可专注于毕业实习,从而有效避免备考对毕业实习的严重冲击。在研究生复试时,可主要考核临床实践能力,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使医学院校关注毕业实习的质量,从而加强“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

分段式考试改革有望通过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控制招生规模等,从而显著提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毕业后医学教育输送大批合格的入门者。

deb85abfd2964d8aa0bc14e3f647318c.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