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举行

2022年10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主持。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关于“六个必须坚持”的论述阐释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眼界、胸襟面对当代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层理解;二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深刻的阐述,这此理论阐述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相关表述的丰富与拓展,也是对不同于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三是启发理论工作者将学术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未来研究工作中自觉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发展。

丰子义主持会议

仰海峰致辞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白雪秋教授主持。

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秘书长、新华社原副社长路建平提出,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讨应当上升到理论层面予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的理论创新必须切入中国发展现实,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着怎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宗良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怀超教授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准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追求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七大特点。

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教授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一是行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二是行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三是行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教授分析了“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从主题、结构、篇幅等多个方面对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与以往报告和决议的不同,阐明了报告在理论创新、理论体系与现实洞察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仝华教授以“深刻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厚内涵”为题,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重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及其历史效应”为题,用“干出来”“比出来”“指导出来”“奋斗出来”四个词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

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自己的路”论述的三重逻辑,即思想指引逻辑、主体选择逻辑与创新发展逻辑,三重逻辑统一于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强调,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学理层面,而且要提升到行动和目标层面,必须要结合历史进程和实践行动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立足“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转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定及其世界意义进行了分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学理层面、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当代实践层面深入展开;北京大学哲学系徐春教授主要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品质、生活方式与能力的现代化等多重维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认为,关注“现代化”要从三个角度出发:现代化的概念史发展、现代化的当代内涵、现代化道路的概括与认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涉及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涉及到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话问题。

会议现场

丰子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强调和突出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聚焦主题,自觉投身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事业中。

专题链接: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