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 | 培养一流医学师资人才——北大第三医院探索新医科高素质师资培养体系的实践纪实

编者按: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北大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北京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卓越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取得丰硕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北大新闻网特联合教务长办公室、教务部推出《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专栏,讲述获奖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以先进典型激励师生在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迈上新征程,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流大学与一流的高等医学教育往往相伴存在,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越来越依托综合性大学,同时,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建设又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贡献重要力量。在医学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水平,医科的教师通常需要兼备医生、老师的双重身份,高水平的医学师资队伍犹如带兵打仗的“将领”,其学识素养和对教学的精力投入,直接关系到“带兵”出师的整体质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长期以来致力于探索新医科高素质师资培养体系的建设,打造了以“全方位支持、全过程管理、全人员带教”为特色的“三全”新医科高素质教师“医心师道”培养体系,形成一套成熟稳定并可推广实践的先进经验。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授予了以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北大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领衔的团队,以表彰北大第三医院在医科师资队伍建设上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双重角色,遵循职业发展的探索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新医科布局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北医三院自建院至今,始终牢牢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医院发展改革的重要工作,通过对医学师资培养体系的科学设计与认真实施,在教育教学领域持续发挥积极而广泛的示范引领作用。

乔杰告诉记者,医学教师过渡、成长和成熟有自己的学习特征与需求,要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双重角色,遵循医学教师各阶段的客观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切实为制度建设和培训体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接医学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律,北医三院首次提出了医学教师双职业发展模型,从教学能力发展角度,对医学教师的双重职业发展阶段提出了“三阶三化”的规律总结,即过渡阶段从医学生向医学教师身份的转化;成长期对教学技能的不断强化,反思教学效果,开始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教学研究;成熟期教学特色的稳化,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开展教学新探索。“老、中、青传帮带是北医三院的优秀传统,我们坚持正规严格的医学教师分阶段培训,坚持学生、同行、资深专家的三级评估反馈,全力支持教师各个阶段的成长。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包括理论授课、示范授课与点评、分散式教学活动、同伴互助和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满足自己各阶段的学习需求。”乔杰表示。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北医三院一项备受称道的传统项目,截至目前已经连续举行了23届,乔杰就是第二届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

乔杰在课堂授课

在与同行的切磋琢磨中,处于过渡期和成长期的青年医师在教学水平和技能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医院培养的医学教师在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9届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的6届比赛中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从这方竞技舞台上走出的一批批优秀教师,在医教研管理各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北大医学的重要领军人才。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运动医学科杨渝平教授荣获201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杨渝平作为冬奥医疗保障队总队长奋战在崇礼,率队组织完成了闭环内首例脊柱骨折手术,成功指挥了冬奥赛场唯一航空救援,得到奥组委和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的高度赞扬,北医三院切实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人才梯队。

杨渝平与珍妮·舒特交谈

为了深度激发全体职工的全面育人动力,医院还采取了柔性化制度建设方法,在充分征集教学团队、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准入、晋升和考核机制,将重视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标准,通过实践摸索不断完善医学教师胜任力发展制度体系,组织系统化、分阶段的师资培训与准入,努力为医学教师提供友好、支持的教学环境和系统激励的成长空间。

2013年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三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特等奖、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周非非说道:“医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一直在学生与老师这两种角色间切换,思考不同类型的学生、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老师怎样的指导;老师如何在立德、树人方面都给予学生最及时、最积极的帮助,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周非非在北大健康讲堂授课

2015年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江东,现在已经是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师发展中心导师,北医三院教学委员会青年委员,2020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谈到教学的意义,他说:“在学校和医院教学氛围和良好制度的引领下,我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学工作的经历也极大地促进了我的医疗和科研工作。”

医者仁心,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我们在武汉奋斗了72天,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从整建制接管一个重症病房、院感防护培训、建立国家医疗队会诊中心、建立隔离病房管理体系、病例讨论、多学科合作到护理‘三米阳光’......”“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好医生”。

这是北医三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沈宁教授担任负责人的“内科学临床技能培训”课上的情景。在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中,除了帮助临床研究生实际掌握内科各专业领域中最重要的基本临床技能,以满足临床诊疗工作需求之外,“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患者,医术精湛,既有仁爱之心又有内科临床胜任力的专门医学人才”也写在了显要位置。授课教师团队包括来自北医三院呼吸、心血管、消化、血液、肾内、内分泌、风湿免疫和感染各学科高年资一线临床医师和教师。沈宁作为曾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武汉时驰援武汉的北京大学国家援鄂医疗队队长,这段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成为她在课堂讲授时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

乔杰表示,北医三院创建的新医科高素质教师培养体系主题就是“医心师道”,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水平医学师资队伍的首要培养任务,同时,“医者仁心”和“授业有道”是培养工作的“两翼”。“我们希望建立以‘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为特色的医学教师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又一批品德高尚、育人能力高超的一流大学医学师资,不断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一流的医学人才。”乔杰说道。

西藏大学办学70周年庆祝大会上,乔杰作为兄弟高校代表致辞

“硬制度、软生态”,师德师风4个字始终贯穿在医院规章制度和各级考评的首位,同时也是每一位医学老师从床旁到讲台言传身教的核心。在北医三院的培养目标中,“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一直被反复提及,也正是凭借这种情怀,北医三院人做到了近5年派出6批37人援藏,3批5人援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临危受命,昼夜参与独立病区改建,在危重症救治的一线压力下,紧密开展多学科合作,充分展现了新医科综合实力,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的中国经验与智慧。抗击非典、灾情救助、援藏援疆、抗击新冠疫情、冬奥医疗……“过来人”将经历与心得融入教育教学,成为给医学生上课的第一手“课程思政”的案例传承,将仁爱之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夯实在教学和临床一线,北医三院的思政教育似盐溶于水,悄无声息地在课堂上传承了大写的医道尊严。

青年医师在当地医院普及北医教学模式

智能点睛,高科技融于专业场景

医学教育重在临床实践,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主要依靠人工带教、医学生接触实际病历、医生手工编写病历题目和学生背诵病历的方式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且人工精力投入和成本投入都比较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医疗数据、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打造及时、丰富、全面的人工智能辅助医学教育的体系,模拟患者就医的不同场景——北医三院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人工智能辅助医学教育纳入到医学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拓展教学手段。

据乔杰介绍,目前,北医三院在医学师资培养中,采用连接课堂数据、大数据挖掘构建学习材料和构建提问库等方式,创建所有教学活动都指向学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创建多维度评价体系,采集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数据,形成实时评估反馈机制。“可以说,信息化的手段改造医学教育教学手段与管理方法,帮助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快速传递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前沿进展,达到推动教学理念、方法与时俱进的目的。”

在临床中,医院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后,大大缩短了病人确诊时长,医生在临床工作及带教过程中,可以做到在病人初次诊断输入电子病历时,知识图谱就会根据相应症状进行疑似病例的初步诊断,并推荐相应的检验进行确认,帮助尽早确立鉴别排查决策。病历管理也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过去人工抽量检查,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实际效果不明显,管理人员对病历存在的问题认识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北医三院所搭建的病历质检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医生病历书写情况,在可以同步纠错的同时,医生病历缺陷数量的数据也进行了可视化处理。此外,知识检索服务的升级也广受医师和医学生的好评,以往基于关键字的搜索只能匹配到输入的内容,无法获取含同义词或有层级关系的结果,导致检索结果不全面。如今多语义智能匹配,加上可分业务检索,可很快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医院还开发了“学医酷”学生端和教师端软件,软件应用人工智能助力数据信息化管理,截至目前,已服务师生7210人;在医学教师队伍的管理层面,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智能、高效、实时等优势,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通过挖掘教师个体职业生涯数据,对全体教师进行精细化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及时以评促进,深度推进新时代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硕果累累,让先进理念更好传播

经过多年建设,“医心师道”的新医科高素质师资培养体系已日臻完善,医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涌现了一大批师德高尚、教学基本功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医术精湛的医学教师。医院128人次获市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荣誉,临床教师6届6次获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每年160人次荣获教学成就奖、教学名师奖、教学卓越奖等荣誉。医院共出版7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专著,其中3部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一门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门课程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整合课体系建设”荣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通过持之以恒的师资队伍建设,北医三院充实了各层次医学师资人才队伍。以各类教学活动和比赛为抓手,北医三院从不同层次和阶段不断扩展全链条医学教师培养体系,青年医师在教学能力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术交流与沟通领导的能力,其风采得到社会各界、学生、同行和资深专家的广泛认可,逐渐成为各领域教学骨干并继续在各级青教比赛中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将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薪火相传。

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合影

作为捍卫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北医三院的医学教师始终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系于心头,他们亲身参与了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大灾大疫面前始终葆有北医人的崇高情怀,教师在医疗支援的同时,也将对教学的专注和热爱,传递到援藏援疆和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时,北医三院也高度重视对社会的医学师资培养工作,组织多次国家级师资培训,近5年累计培训全国各地学科骨干和带头人2642人、学员13,547人。医院还将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进一步凝练,出版书籍《教学医院师资培训实践指导》,供全国兄弟院校参考。“三院模式”已成为了深刻影响医学教育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每年北医三院培养各类医学生2000余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乔杰培养的学生李蓉获教学卓越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陈练获北京市科技新星;江东获得教学基本功比赛特等奖并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王鼎予荣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90后”优秀本科毕业生王奔代表援鄂医疗队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并获充分肯定:“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成果第一完成人乔杰说:“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人才在1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完善了自我、成就了团队。以此为基,我们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全力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需求,为自主培养领军全国、领军世界的一流医学师资队伍及后备人才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专题链接: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巡礼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