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信息来源: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编辑:麦洛 | 责编:燕元3月24日14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人事部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模块三第三讲“高校教师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在哲学楼101开讲,培训同步通过ClassIn平台直播给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项目的青年老师们。本次培训邀请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讲座教授胡敏和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教授李四龙进行分享,来自北大各院系的64位教师到场学习,中西部高校1500多位青年教师线上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讲中,胡敏和青年教师分享了关于高校教师如何提升科研能力的认识。首先,胡敏基于各位青年教师面临的现实情况,讨论了如何寻找合适的科研方向和主题、合理规划研究工作、使科研工作更好地融合国家战略和实际生产等重要的共性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她分享了自己科研工作中做到的几个“坚持”——从文献阅读、组会交流等小事着手不断积累,逐步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她还分享了常见的科研经费申请渠道、平台资源等实用信息,并鼓励各位青年教师把握好各种课题项目、合作机会。在实践层面,胡敏也就撰写项目申请书和学术文章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从设计新颖、内容丰富、语言表达多个维度给出了一些实用建议。特别是在研究选题方面,胡敏深入探讨了学术性与实用性、前沿与传承、学科交叉与特色方向等几对重要关系如何处理,并建议青年教师们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题目,加入大的科研团队。最后,胡敏也回应了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问题,结合教改未来的方向,她重点强调了教学的重要性,建议青年教师们把握利用好教学机会,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开拓眼界、跟进前沿、使知识系统化。
胡敏分享高校教师如何提升科研能力
李四龙从自身专业出发,重点分享了文科学者在科研道路上面对的种种问题与思考。首先,他分别从北大青年教师和中西部新入职教师的不同角度,分析了“青椒”的现实处境与可能面临的职称评价、论文发表、“非升即走”等压力。基于此,他展开了关于理想与功利的深入探讨。通过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等方面对比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异同,李四龙指出,对于人文学科而言,人才评价体系原则上应以“学术”为本,并具体分析了当前学术成果评价中较为看重的指标。李四龙指出,各位青年教师面对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自己在当前的学术土壤中成长为顶尖人才,让自己在保持书生本色的同时提升科研能力。做科研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要把问题“说清楚”,只有各位青年学者不断探索科学前沿,才能推动整个中国学术界进步,实现未来中国高校培育与成就顶尖人才的使命。最后,针对论文和专著的重要性比较、申报课题等现实问题,李四龙也和各位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建议。
李四龙讲述文科教师的科研之路
本学期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与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计划培训模块三(信息化教学)后续还会涉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北大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内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通过开展讲座和沙龙等多种活动,搭建北大青年教师与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合作的平台,为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培训课程资料都将在北大教学网和北大教学培训平台发布,便于不能到场参加的青年教师后期观看学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