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高校中文古籍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10月21日至22日,首届“世界高校中文古籍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景明园宾馆举行。论坛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弘前大学、韩国庆星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的60余位学者参与研讨,众多青年学子列席旁听。

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海外汉籍整理与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海内外中文古籍相关机构及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中文古籍为平台,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籍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探讨新时代中文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在北京大学举行第一届论坛之后,将定期由世界高校轮流主办“论坛”,进而形成学术联盟,努力使其成为世界高校中文古籍领域的一个品牌,扩大中文古籍在海内外的影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合影

10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高校古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博致开幕辞。

王博指出,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各高校是中文古籍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高校古委会成立40周年之际,海内外师友齐聚北京大学,共同探讨新时代世界各高校所藏中文古籍的收藏保护及数字化开发利用,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卢伟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王博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全国高校古委会为全面调查、研究、保护海内外所藏古籍黾勉同心、导夫先路。为了进一步推进海内外所藏中文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全国高校古委会又筹划了本次世界高校中文古籍论坛,在论坛议题、学者邀请、会务组织方面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论坛以古籍为核心,着重强调古籍作为具体研究内容的重要价值。古籍虽与文献内涵有所差异,但二者表里相依、有机融合。长期以来,古典文献学既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三驾马车”之一,又是中国古典学平台最为坚实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全国高校古委会秘书处共同开设“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课程,大大提升了中文系学生的科研能力。放眼当下,以中文古籍为平台,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籍的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自然是中文系、文献学同仁的共同使命,也是在座参会学者以及线上线下全球同行的共同使命。

杜晓勤致辞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主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以“敦煌古籍整理的现状与评议”为题发言,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暨南京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稻畑耕一郎以“关于顾禄的遗文和其手稿——《顾禄诗文集》的整理、编集与研究”为题发言,浙江大学文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以“写本文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为题发言,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吴振武以“未来古籍整理的一些思考”为题发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杜泽逊以“《清人著述总目》编纂出版历时20年的体会”发言。

10月21日下午为“古籍整理与保护”专场,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海峥主持。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陈捷发言题为“关于日本江户中后期对中国古籍装订及装具的研究”。清华大学研究员刘蔷发言题为“北宋刻本的调查与研究刍议”。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河野贵美子线上发言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中文古籍跨国目录的构思”。南京大学教授童岭线上发言题为“重审南北朝至隋代义疏学佚籍”。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冈崎由美线上发言题为“江户时代民间的中国俗文学资料:域外汉学的一个侧面”。荷兰莱顿大学教授Fan LIN(林凡)线上发言题为“Compromised Empiricism: Visual Culture of Materia Medica in Song China(折衷的经验主义:宋代视觉文化中的本草)”。暨南大学教授王京州发言题为“龙蛇之菹:四部分类法中的类书类”。复旦大学研究员石祥发言题为“《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的编纂及新发现:傅增湘作伪与前所未知的明抄本《说郛》”。

10月22日上午为“古籍数字化”专场,由全国高校古委会副秘书长吴国武、全国高校古委会副秘书长顾永新主持。北京大学研究员袁晓如发言题为“古籍数据的可视化探索和交互分析”。浙江大学教授徐永明发言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古籍整理与人机对话”。复旦大学教授杨光辉发言题为“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复旦大学《诗经》数字化项目为例”。中华书局洪涛发言题为“古籍智能整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Griet Van keerberghen(方丽特)发言题为“The Ban Family of Western Han and Classicizing Learning(西汉班氏家族与经学)”。北京大学教授王军发言题为“数字文献学与智能文献学”。韩国庆星大学教授许喆在线发言题为“浅谈汉字文化圈古籍数字化规范建设的重要性、基础目录及方案”。清华大学教授李飞跃发言题为“书同文字与再造书契:古籍数字化时代的统一字符集与标准文本库建设”。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孙显斌发言题为“中国古籍目录总库的建设构想和实践”。

论坛闭幕式由杨海峥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程苏东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力图在空间和物质载体两个方面对中文古籍的整理研究作出新的拓展。从空间方面来看,中文古籍在世界上有广泛的流布,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中国已经亡佚,对海内外中文古籍的搜求、研究对推动学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物质载体来看,本次会议的古籍数字化议题是对古籍的研究、保护方式的新尝试,古籍数字化的便利和必要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当前问题是如何在数字化的同时增强机器的学习识别能力,实现更多研究功能,甚至开发新的研究方向。卢伟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全国高校古委会和许多古委会直接联系的研究机构成立40周年,感谢各位与会专家拨冗出席本次论坛,也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对古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将全国高校的古籍保护、修复、数字化和人才培养的职能赋予古委会,现在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本次会议两天的议程,覆盖了古籍整理研究、保护利用、数字化、人才培养等议题,全面反映了当前古籍工作的重点内容。

10月22日下午举行“世界高校中文古籍论坛”的第四场,主题为“青年学者论古籍”,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李林芳、张学谦、李成晴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婧宸、武汉大学文学院李寒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杜以恒、日本东京大学亚洲研究图书馆板桥晓子、日本弘前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王孙涵之、南京中医药大学蔡燕梅、李成晴、成都行政学院谷敏、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周昕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苏芃、武汉大学文学院沈相辉、北京大学中文系李林芳、武汉大学文学院韦胤宗、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高树伟、日本京都大学小山田耕二等相继就传统文献、数字人文等议题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

杨海峥作总结致辞。她指出,青年学者力求科学的态度在研究中非常重要。工具和科技对古文献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改变,令人视野开阔。下午三组报告反映出中文古籍的未来走向,以在坐各位为代表的青年学者是文献学未来的希望。

青年论坛合影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