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kar Balasubramanian教授作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座——解码基因组功能的化学方法

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Shankar Balasubramanian爵士于2023年10月访问我校,并于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进行了题为“The chemical methodology for decoding genome function“(解码基因组功能的化学方法)的讲座。讲座由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黄岩谊教授主持Shankar Balasubramanian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药物化学赫歇尔·史密斯讲席教授、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剑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获得了2021年千禧年技术奖和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是Illumina/Solexa测序技术的发明者。

0bfbf18e19624300b47f5647e636f832.jpg

讲座现场

时值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之际,Shankar Balasubramanian首先介绍了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起源。他从DNA的分子结构讲起,Watson、Crick等人的研究阐明了DNA双链通过碱基配对彼此结合的基本结构,这也正是后续高通量测序方法最核心的机理。在桑格测序方法中使用的终止子化学以及对DNA聚合酶基本化学机制研究的铺垫下,他设计了用于二代测序的核苷酸底物,包含连接在碱基上可被切除的荧光基团和连接在核苷酸3位羟基上用于终止反应的可逆保护基团。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另一个要点在于DNA固相合成技术,该技术可以依托于设计好的核苷酸底物进行边合成边测序的反应。针对大规模的测序工作,例如人类基因组测序,他开发了单分子克隆阵列方法,将DNA固相合成集成为一个阵列,显著增加了测序通量,加快了大规模测序的速度。这些方法都共同构成了如今被广泛使用的可逆终止测序方法的基石,将DNA测序成本降低了6个数量级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他为观众展示了2005年使用该原理对噬菌体ΦX-174基因组测序的一张珍贵的实验图像。

除了DNA的序列信息方面的研究,Shankar Balasubramanian还在DNA表观遗传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表观修饰对蛋白质结合DNA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蕴含了很多生物学信息。最为典型的便是碱基胞嘧啶(C)上含有的修饰,包括5-甲基胞嘧啶(5mC)、5-甲酰基胞嘧啶(5fC)、5-羟甲基胞嘧啶(5hmC)等。 针对于DNA表观修饰,通过Bisulfite 反应,可以将C碱基转变为U碱基;通过5fC的脱甲酰化反应,可以将5fC转变为C;通过5hmC的钌催化反应,可以将5hmC转变为5fC。在诸如此类的碱基转变化学的指导下,诞生了oxBS-seq,BS-seq,redBS-seq等表观测序方法。 但是如果进行了碱基转变,DNA信息就会有丢失。因此他开发了对测序编码的扩展方案,通过使用双碱基编码方法扩展出了16种DNA碱基状态。该方法通过一个环,在保护表观修饰的同时对原始DNA进行一次复制,之后在测序过程中便可以同时测得DNA的序列信息和表观修饰信息。

Shankar Balasubramanian介绍了G四聚体测序方法:G4-seq。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富含鸟嘌呤(G)的核酸区域,这些G碱基会包围一价阳离子形成四聚体二级结构。在测序时,可以使用锂离子测序,避免G四聚体产生。随后进行第二次测序,并在测序时加入钾离子和G四聚体稳定剂,测序时形成的G四聚体结构会影响测序,最终导致大片段的错配。该方法可以被用于探索染色质上富含G四聚体的区域。

报告中,Shankar Balasubramanian分享了自己在测序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一个个进展,展示了科学家时常使用的方法如何在实验室中初次诞生,发人深省。在问答环节,他一一细致解答了观众提出的问题。会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又围着他深入讨论。 讲座结束后,他与BIOPIC研究员等就科学问题和学术合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00331fa36c3b474e90c0f89d8dd25ffa.jpg

讲座现场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主办,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国际合作部承办,并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同时,讲座还通过北京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线上直播,全平台观看人数超过20万人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