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第三期活动举行

4月3日中午,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第三期活动在光华管理学院一号楼举行。本期沙龙聚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邀请经济学院吴泽南、法学院阎天、社会学系田耕3位青年教师作主题分享,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郭雳,师资人才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事部副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贾爱英,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林丰民,社会科学学部办公室主任曲一铭以及来自相关院系的30余位青年教师参加活动,沙龙由人事部副部长李伟主持。

吴泽南分享

吴泽南以“关于科研和教学的一点思考”为题作了分享,他从自己的研究领域——竞赛理论出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分享了在选择研究方向、撰写学术文章方面的心得,探讨了如何做好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学术写作方面,吴泽南以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和一篇经典的综述文章为例,分享了提升学术写作水平的感受,建议老师们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做到追求极致;学术研究方面,吴泽南强调建立学术标签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要“勿以想法小而不为”;教学方面,吴泽南认为应当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以有温度、有情感的教学体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培养方面,吴泽南主张既要为学生撑起“保护伞”,也要留出一片“处女地”,让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发表机会,同时又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阎天分享

阎天以“归国十年:我在母校当老师”为题作了分享。他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归国10年来在北大任教的心路历程,追溯了从事学术工作的初心;历数中外学者对自己的教育和关怀,强调了学术传承的重要性。针对学术生涯初期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阎天给出了应对建议:在博士后阶段,既要退而结网、坚定信心,合理管控预期,也要向前一步、多方尝试,尽快形成战斗力;在预聘期,建立自己的学术标签,形成阵地,将学术热点链接到特定学科和基本理论,通过撰写专著训练驾驭大题目的能力,对接人文社科共通标准;长聘之后,可以尝试寻求跨界,通过与其他院系同仁交流,关注和尝试回答人文社科的共同问题,经世致用、服务国家;在教学上,要做好学术传承和师德传承、真刀实枪投入时间精力,尽心尽力做好学生培养,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

田耕分享

田耕以“学科和院系:两种生活的融合”为题作了分享。他结合个人学术成长经历,分享了对充满“代入感”地进入研究、教学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学术研究方面,田耕认为,“投入”和“转化”是代入感的两个方面,在深入理解和参与而不是形式化批评和对话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同行的研究、培养对知识群体的奉献、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准;在教学方面,田耕认为教学和研究应该相辅相承,“代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课程,将学生的疑惑转化为潜在的研究问题,是学者应具备的技能,教学设计也会成为学者思考路径的一种表达,而不只是知识传授的阶梯;院系是人际关系密切、充满各种习惯和历史感的空间,田耕表示,大家需要以“代入”的视角思考与同事的关系、作为导师的角色和作为教师的责任。田耕还强调了学术传统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青年学者应在与前辈学者和他们作品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嘉宾点评,从左到右为周飞舟、郭雳、林丰民

在点评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3位老师的报告,周飞舟、郭雳重点从做好学术发表规划、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中的广博和专精的关系、提炼个人研究标签、用好中期评估蓄力向前、教学相长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鼓励大家坚守初心,带着北大人特有的情怀和气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林丰民重点从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拓宽学术视野、课题申报等角度提出建议。

沙龙现场

未来,人事部将继续围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交流平台、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精彩分享摘编

善待每篇文章,做到极致是很重要的事情。写文章其实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因为人走了之后文章白纸黑字还在,我希望几十年后当这篇文章得到回响的时候,读的人会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真不赖。这可能是我自己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努力写好每一篇文章的动力。

——吴泽南

我的老师怎么善待我,我就要怎么善待我的学生,我的老师的老师怎么善待我的老师,他同样把这些美好也传递给我,我觉得其实就够了。很多老师对我来说都是具有这种传承的角色的。

——阎天

我们系(社会学系)一楼二楼的走廊上,都是北大和燕大历代教师的照片,让我感觉到生活在一个活着的传统、活着的历史当中,每天路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会想到这些离你并不遥远。

——田耕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