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潜心教研——“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张远航院士团队专题报告会举行

2021年11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团队专题报告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精神,引导全校教师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品格,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北大校长郝平,校党委常务副书记于鸿君,党委副书记安钰峰,校长助理、总务长董志勇出席报告会。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140多人在现场参会;各分校区负责人,各院系、各附属医院党政负责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和教师代表等780余人在各单位视频分会场参会。于鸿君主持会议。

b7c0af7617d24940bb4d1a2b84bf9dd4.jpg

报告会主会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开展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2018年1月,以张远航院士为团队负责人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首批入选。今年9月,在第37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对团队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北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学校党委常委会第一时间组织集体学习,并责成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制订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中包括组织集体观影、加强院系联动、优化绩效评估、落实奖励措施,以及今天举行的张远航院士团队专题报告会。

张远航以“勇攀科学高峰,支撑绿色发展”为题作报告,回顾了北大环境学科作为朝阳学科先行先试、艰难探索的创业史,以及团队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开展系列大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观测实验,取得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区域立体监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经历。张远航表示,他将带领团队践行黄大年精神,持续进行教育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面向生态文明、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开展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和区域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张远航作专题报告

教师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就学院在机构设置和人员支持两个方面支撑大团队建设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并表示,学院将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面向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在学校的领导下积极作为,支撑保障好大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团队青年教师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克定从团队成员和“80后”青年教师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示要学习前辈科学家们“至诚报国、敢为人先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教书育人、敢于创新,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学生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洋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和感受,表示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坚定了努力奋斗、奋力报国的信心和决心,将时刻牢记和传承黄大年等老一辈学者的科学家精神,不负总书记嘱托,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北大人。

郝平讲话

郝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数十年来,张远航院士带领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我国环境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代表学校向以唐孝炎院士、张远航院士为代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科研团队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郝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遵循。他希望全校各单位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学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立德修身,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驰而不息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二是要学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甘为人梯,教书育人”的师者风范,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要学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怀大我,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于鸿君在主持中指出,各单位要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结合本单位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要持续宣传和弘扬以张远航团队为代表的楷模教师先进事迹,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师德教育,扎实有序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校领导和张远航团队合影

昌平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分会场

深圳研究生院分会场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分会场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分会场

元培学院分会场

数学科学学院分会场

物理学院分会场

城市与环境学院分会场

现代农学院分会场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分会场

哲学系分会场

国际关系学院分会场

考古文博学院分会场

经济学院分会场

法学院分会场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分会场

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分会场

北大第三医院分会场

北大第六医院分会场

北大肿瘤医院分会场

教师感言摘编:

生命科学学院秦咏梅教授:我有幸参加了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张远航院士团队报告会,倍感振奋。在报告会上,张远航院士讲述了团队师生为治理大气污染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立下志向: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以张远航院士团队为榜样,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过程。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彭超副教授:通过学习张远航院士团队的事迹,我了解到了北京大学大气化学与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历程,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学习了张院士在珠三角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突出成就后,让我意识到了将科研工作和国家迫切需求结合起来的非凡意义。这些成就也展现了多学科协同、联合攻关的巨大力量。我深刻认识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应是科研工作方向,发挥北大多学科交叉优势来突破重点任务大有可为。

教育学院朱琼助理教授:从兰州西固的“光化学污染”到北京的“蓝天工程“,潜心教研40余载,张远航院士团队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彰显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一名新教师,我深受鼓舞,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以张远航教授为榜样,在研究中勇于挑战关切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不惧困难,持之以恒,在学生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立德修身,行为世范,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哲学系沙宗平副教授:张远航院士的专题报告指出,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形成应对环境问题的全球共识。作为中国对人类环境问题响应的一部分,1972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开始编写教材、筹建实验室并成立环境分析化学教研室,1973年招收环境分析化学专业本科生,成为中国环境科学的萌芽。北京大学的环境分析化学研究,成为中国大气化学的开端。数十年的研究,创造出中国环境学科的多个第一,形成多学科交叉、孕育了新兴的环境科学。张远航团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潜心教研,立德树人,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对推进北大“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典范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冯雅新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这次专题报告会的老师特别踊跃!我们以非常期待的心情听完了张远航院士的专题报告。张院士的报告专业性极强,但是他讲得通俗易懂,在短短的50分钟左右时间里,全面地呈现出团队所做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他突出的表达能力令人折服!我们从专题报告会深深地感受到团队的爱国情怀,他们把研究做在了祖国大地上,个人和团队的研究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职业操守,以及肯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电影《黄大年》,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我们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努力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医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玥教授:2021年11月25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聆听了“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张远航院士团队的专题报告,有颇多感想和体会。张远航院士团队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在环境科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改变关系到每个人身心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努力进行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以他们为榜样,时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北大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马长城主任医师:张远航院士等老一辈环境科学研究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环境问题的新理论,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解决了包括“光化学烟雾”“酸雨”“灰霾”等一个个环境难题,艰苦探索,建立并发展我国环境科学体系,并注重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这种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张远航院士学习,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置身“大格局”,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