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20年 | 奋楫笃行 守正创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

编者按:栉风沐雨,砥砺深耕,今年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20年间,北大深研院秉承北京大学光荣传统、学术精神与优良学风,融合深圳创新创业、不断改革的城市文化,筚路蓝缕,开拓进取,逐渐探索出与本部差异化发展,立足深圳、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办学新路,成为历史感与时代感并存的“南国燕园”。新闻网特联合北大深研院,推出“南燕20年”系列报道,与读者分享北大深研院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悟鹏城大地上的北大精神。祝愿廿载南燕,再启风华!

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北大深研院”,又称“南国燕园”)。从此,历史积淀与改革创新相交融的大幕徐徐拉开,北大与深圳开启了携手奋进、风雨同舟的廿载征程。

59a1e690309a44f194a3f702afe452bd.jpg

2001年1月,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20年间,北大深研院奋楫笃行,守正创新,在发展之路上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结出累累创新硕果,助力特区践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谱写了一部与鹏城共存共荣的华章。

20年后的今天,加冠之龄的南国燕园已是根深叶茂。新时代的北大深圳人,正如大湾区奔腾的浪潮一般,一往无前,必将再续辉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力的不竭之源。

扎根——百年北大踏上南国热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塘朗山荔林茂密,四季常青,伫立于南国燕园之南,在行云聚散、斗转星移中,见证了北大深研院20年的发展历程。

20年前,那300余亩土地上,曾经丘壑纵横,荒木丛生。2001年1月,随着《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的签署,百年北大踏上了这一片南国热土,这里也开始破土兴工。在热情洋溢的春风中,南国燕园在一砖一瓦,一点一滴中建立。苍翠的山岭间,楼宇高低相映;大沙河潺潺流淌,镜湖水微波粼粼。往昔荒芜之地,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已是环境清幽的学术殿堂。2003年,北大深研院正式迁入深圳大学城,将开始在这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窗口,绽放自己的风采。

北大深研院专注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科研资源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草创之初,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北大深研院得到了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的大力支持。2006年,深圳市政府出资9000万元,资助北大深研院3个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早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2017年起,深圳市政府陆续投资1亿余元在北大深研院内建设和升级了深圳大气观测超级站,配备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大气污染观测仪器,高精度、立体化地监测深圳大气中各种污染物,为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与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平台;2017年11月,在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支持下,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实施方案通过了专家论证,并于2018年1月正式获批,落户大学城。该实验室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携手共建,针对肿瘤疾病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基于化学基因组学为核心技术的综合性研究与开发体系,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力争为推动我国抗癌新药研究事业的创新跨越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沐浴着鹏城的阳光雨露,北大深研院已在一片山林之中,扎稳了自己的根基。校园内,各式树木茂盛挺拔,大沙河流域时有白鹭飞抵,教学楼的设计建造与环境相映成趣,五四塔映照着天边灿烂的朝霞。经过20年的积累,科研创新载体羽翼渐丰。目前,北大深研院已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9个。如画的风景、完善的科研平台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片潜心学术的天堂。从南山的一隅出发,北大深研院将探索立足深圳,面向世界的崭新道路,打造自身历史感与时代感并存的独特气质。

使命——创新人才推动深圳腾飞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一个“新”字,折射着北大的学术精神,也描述出深圳的城市气质。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主阵地,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发展进程;深圳,则在时代的潮头,描绘着中国新的未来。二者的相遇必然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道:“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科技进步,首在创新;产业升级,必须创新;先行示范,务要创新。20年来,北大深研院始终肩负并践行着为深圳以至华南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用学术支撑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使命。

扎根在深圳改革创新的土壤中,传承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与优良学风,北大深研院着力于和校本部差异化发展,确立了“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16字办学方针;北大深研院着眼于学科水平建设和学科布局建设,坚持一流标准与体现特色相结合、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坚持大平台战略与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广东省、深圳市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目前设有八个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材料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科方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等10个一级学科。北大深研院在现有自然科学、工程、人文社会学科体系基础上,培植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激励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积极布局医学技术、海洋科学及互联网领域学科组织建设,持续深化学科布局的战略性与科学性。

北大深研院结合深圳的产业环境,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道路。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分室,由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北大深研院组建,自建立以来,与腾讯、华为等深圳龙头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在虚拟现实、视频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并逐渐在深圳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2021年11月,信息工程学院参与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项目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超高清视频产业。在创新机制的过程中,北大深研院也把自己打造成了中国高教综合改革的示范军。

此外,北大深研院也在为深圳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创新型人才。北大深研院迄今为止共招收研究生17,226人,已毕业12,145人,自2015年起,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深圳工作,留在华南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也在稳步增加。接受过富有挑战性的、严格的科研学术训练的南燕青年们,无疑将成为深圳以及华南地区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在力量。

北大深研院强劲的创新之力,助力深圳践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着深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6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合作举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备忘录,共建北大深圳校区,北大与深圳的合作再度深化,在之后两年深圳再次腾飞的时代背景中,为深化校市合作的篇章埋下了伏笔。

展望——勇挑重担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繁荣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深圳,又称鹏城,名字中便带着展翅翱翔,一跃千里的气概。北大深研院主教学群的连廊,宛如一只展开双翼的大鹏,为南国燕园注入了美好的愿景。

df3cb471253b487796fe756aea1d41df.jpg

深研院全景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指明了未来发展之路。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时代,鹏城又迎来新的腾飞的机会,正值青春的南国燕园,也将大鹏展翅,大有作为。

2019年1月,北大深研院与深圳市科创委共同发起,创建深圳湾实验室,以培育国家级实验室为目标。时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深研院院长的詹启敏院士任实验室主任,深研院吴云东院士任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北大深研院已然成为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2019年7月,抓住“双区”建设的机遇,深圳市立项建设的医学影像重大科学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启动建设,总投资匡算为9.38亿元,建设地落在光明科学城,这项重大设施正是由北大深研院承担建设。

2021年是南国燕园的加冠之年,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10月26日,在20岁生日来临之际,北大深研院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冲一流”建设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论证,为深研院展翅冲天,翱翔云端揭开了完美的序幕。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双区”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20年沧海桑田,对南国燕园而言,勇立潮头是永恒的主题。这份初心,我们坚持了20年。

继续坚守初心,高举北大精神旗帜,未来,北大深研院必将一马当先,勇挑重担,在锤炼自身的同时,成就大湾区的繁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