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沙特、伊朗)研究生暑期国际实践纪实

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落实北京大学2023年“国际战略年”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扩大研究生学术视野,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和外国语学院组织2023年度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研究生暑期国际实践团项目(沙特、伊朗)”,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调研我国与对象国外交关系、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中的重要议题。

本次调研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东国家发展问题”为主题。调研团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郭雳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初晓波教授,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刘柯,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卡塔尔国中东研究讲席教授吴冰冰,人工智能研究院马郓助理教授,外国语学院李海鹏助理教授,以及来自外国语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学院、人口研究所的15名硕博研究生组成。基于扎实的先期研究、详实的调研记录和第一手的体验感受,成员围绕总主题完成了四个子课题的调研报告。

政治篇

8月14日,调研团访问了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King Abdulaziz Public Library)。在图书馆副总监阿卜杜·卡里姆·宰德博士带领和讲解下,调研团成员参观了该馆公共借阅区、馆藏图书区及儿童图书馆和话剧室等设施和场所。座谈期间,宰德博士表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大分馆是沙中友好合作的结晶,希望北京大学分馆继续发挥好桥梁作用,进一步通过交流互访,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对话,加强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调研团师生对图书馆的馆藏种类、规模、珍稀资源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表示赞叹,并希望图书馆总馆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北大在语言、文化、教学、科研方面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让更多人受益和共享两国、两馆合作成果。

参访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

调研团在沙特的行程得到了中国驻沙特大使馆的关注和支持。15日下午,调研团拜访中国驻沙特大使馆,并拜会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陈伟庆大使亲切接见北大师生代表团,强调这是疫情后大使馆接待的第一个国内高校调研团队。陈伟庆大使介绍了中沙关系发展及各领域合作情况,并指出,近年来中沙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期待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其中,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实现共同发展愿景作出积极贡献。座谈中,付志明就本次调研团人员构成及调研安排作了说明,初晓波、郭雳、王维佳等围绕相关学科建设规划及加强中沙合作等提出工作想法和思路。调研团学生踊跃发言,与陈伟庆大使畅谈此访的感悟和收获,并一致表示,将努力做推动中沙关系发展的青年使者,为推动两国务实合作贡献北大担当和青年力量。

陈伟庆大使与调研团师生亲切交谈

陈伟庆大使与调研团成员合影留念

调研团在伊朗的行程得到了伊朗外交部的高度关注和帮助。为加深对伊朗内政与外交的理解、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伊合作的发展趋势,在伊朗外交部的协助下,调研团在德黑兰访问期间分别拜会了伊朗最高领袖外事顾问、伊朗原外交部长(1981—1997年在任)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博士,伊朗总统办公室负责政治事务的副主任穆罕默德·贾姆希迪(Mohammad Jamshidi)博士,邀请德黑兰大学教授、伊朗核谈判团队顾问、知名学者赛义德穆罕默德·马兰迪(Seyed Mohammad Marandi)博士以“伊朗的政治与外交”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与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Institute for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简称IPIS)共同举办“中伊学者国际问题研讨会”。

8月19日上午,韦拉亚提博士亲切接见调研团师生,对北京大学师生到访伊朗表示欢迎,并围绕伊中关系、中东地区局势以及全球发展等议题与调研团师生展开讨论交流。贾姆希迪在紧张筹备陪同伊朗总统莱西赴南非参会行程期间,于8月20日与调研团师生进行座谈,就伊朗的政治和外交基本情况向调研团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伊核问题、乌克兰危机、伊朗-沙特关系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阐明了立场。随后,马兰迪以“伊朗的政治与外交”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马兰迪认为,丝绸之路连接起了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化和波斯文明,伊朗正在推行“亚洲优先”的外交政策,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期待未来中两国在技术、能源、基建、贸易等领域有更多务实合作。

8月21日上午,调研团与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联合研讨会。会议由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立勒·希尔古拉米(Khalil Shirgholami)主持,伊朗驻约旦原大使、驻乌克兰原大使等20余位伊方专家学者代表受邀参会。研讨会分为“中东发展的新机遇”“亚太地区不断演变的竞争与危机”“全球面临的传统与非传统威胁及不断演化的国际秩序的影响”三个部分,双方学者代表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充分交流。在德黑兰期间的座谈、讲座和研讨大大加深了调研团成员对伊朗的认识,为团队成员在深入全面了解伊朗政治与外交基础上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韦拉亚提合影

贾姆希迪、马兰迪等与调研团师生座谈交流

贾姆希迪(右)与马兰迪(左)

研讨会交流与讨论

除拜访伊朗高层政治家、举办学术研讨会外,调研团在德黑兰期间还赴新华社、伊朗国家级通讯社及知名高校参访座谈。19日下午,调研团访问新华社驻伊朗分社,新华社驻伊朗分社首席记者沙达提向团队师生介绍了驻外记者新闻报道的日常工作,以及在伊朗开展新闻工作的注意事项。21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参访,与该社副社长穆斯塔法·霍什切希姆(Dr. Mostafa Khoshcheshm)座谈交流,霍什切希姆就该社基本情况、业务开展情况等进行了介绍,回答了调研团师生关于伊朗青年人口就业与发展、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当日下午,调研团部分师生来到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Amirkabi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与该校古达齐(Goudarzi)教授进行友好交流。双方分别介绍了两校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情况,探讨了合作的前景和空间,为相关机构间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访问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

经济篇

深入感受、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现状及其与我国经贸合作情况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和课题之一。作为中东地区的两个油气生产大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均具有极高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上却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两周的行程中,调研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渐从内部视角建立起对两国经济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8月13日,调研团一行首先参观了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市中心的王国塔。王国塔是利雅得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乘坐高速电梯登上大厦,即可在观光长廊俯瞰利雅得的城市布局和全貌。利雅得城市整体以规划清晰的浅色住宅楼为主,两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和写字楼群将城市一分为二。同行的沙特官员向调研团介绍了利雅得新城区、包括北部金融城的建设情况,使师生们对“2030愿景”下沙特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

从王国塔鸟瞰利雅得市区全貌

8月14日上午,调研团参访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PIF)并进行座谈交流。沙特公共投资基金中国事务特别顾问哈立德·麦纳(Khaled AlMana)和高级经济学家董奇向调研团一行介绍了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的全球投资战略和在华投资项目情况,双方就其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和中沙经济合作前景等议题进行交流。

参访沙特公共投资基金

为了解在沙特中资企业的经营情况,调研团先后参访了沙特华为公司和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中东区域公司。8月15日下午,调研团参访沙特华为公司。调研团一行参观了华为公司的“未来空间”科技中心。在随后的座谈中,沙特华为董事长赵亮详细介绍华为在沙特的用工安排、运营研发投入、营商环境风险等情况,调研团师生就法律适应、本地雇员管理等议题与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深刻体会美国对华科技封锁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在沙特经营的成就、机遇和挑战。

参访沙特华为公司

8月16日,调研团参访了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中东区域公司。座谈期间,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丁瑞详细介绍了中铁建在沙特的基本情况、工程业绩和市场前景。丁瑞表示,在沙特“2030愿景”背景下,未来五年沙特市场仍会蓬勃发展,给中资企业带来了机遇。但沙特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需求也吸引了来自韩、日等国的竞争,而沙特政府对工程项目的高技术、环保标准以及雇员本地化要求等因素也会给企业带来许多挑战和风险。种种挑战也激励公司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在坚持本地化合作的基础上维护传统业主关系、探索新的业主模式,同时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及介入产业链前端等方式,提升中资企业在沙特未来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参访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中东区域公司

结束利雅得行程后,8月17日,调研团转程达曼、达兰,对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进行参访交流。作为沙特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沙特阿美是理解沙特现代化进程和当前经济发展走向不可或缺的视角。在座谈中,调研团成员就沙特阿美公司人才培养、在华投资项目情况、与中资企业合作等议题与沙特阿美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沙特阿美的未来规划和沙特能源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调研团还参观了沙特阿美公司的石油供应规划与调度中心、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基于其对沙特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要性,沙特阿美对前沿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充分展现了沙特以科技促发展的雄心壮志。

参访沙特阿美石油公司

西方经济制裁对伊朗经济造成了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也给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其他国家企业与伊朗开展正常的商贸业务带来严重制约。在德黑兰、加兹温当地集市(巴扎)的体验,则从民众生活层面向调研团成员展现了伊朗经济的“烟火气”。甜品店、服装店、杂货店、地毯店、首饰店、炸鸡店,琳琅满目的商品与摩肩接踵的行人组成热闹的集市场景,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西方制裁下伊朗经济的韧性和市场的潜力。

塔吉利什巴扎的波斯工艺品

位于吉兰省的恩泽利港、自贸区及其辐射的伊朗南北经济走廊是伊朗经济调研的另一重点。8月22日抵达恩泽利后,自贸区管委会主任阿克巴尔·尼亚齐(Akbar Niazi)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北大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围绕自贸区建设背景和战略意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前景等内容对自贸区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他提道,恩泽利自贸区面积达9400公顷,主要面向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覆盖工业、商业、旅游和服务业等各行业,拥有里海港(Caspian Port)和恩泽利港(Anzali Port)两个港口,每年货物吞吐量达700万吨。当前,自贸区内有160多家企业,自贸区提供约100个投资包(investment package),跨里海的贸易线路主要连接哈萨克斯坦与伊朗。

调研团与恩泽利自贸区管委会负责人进行会谈

座谈结束后,调研团在自贸区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夜色中的里海港,并于次日清晨赴恩泽利港调研。在两个港口的调研中,调研团师生围绕相关子课题与自贸区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加深了对自贸区优越地理位置和优惠投资政策的理解,也认识到伊朗自贸区在制度设计、港口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和巨大潜力。

参观恩泽利自贸区里海港

文化篇

壮丽辽阔的沙漠,独特的社会习俗,穿越漫长的历史之镜,造就了一个“无水之国”的奇迹。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沙特阿拉伯地处丝绸之路中端,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独特文化区位造就了沙特国家。在沙特为期七天的调研行程中,调研团深入德拉伊耶古迹、沙特国家博物馆、马斯马克宫、达曼遗产村等地,触摸这一古老王国的文化脉络。

8月13日,调研团一行走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沙漠环境中传统人类定居的杰出范例”的德拉伊耶古迹,探寻第一沙特王国的起源。这座发源于沙漠绿洲之上的城市遗迹无声地证明了一个民族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文明的信心和决心。穿行在马斯马克宫的古老建筑中,成员们仔细浏览珍贵展品,回顾第三沙特王国的创建历程。8月14日,调研团步入沙特国家博物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穿越沙特阿拉伯的各个时代,感受其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融合。8月16日,在达曼的遗产村,调研团成员体验了沙特传统的特色民族服饰,于不同风格、功能的房屋和丰富的藏品中感受沙特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智慧,体会石油工业推动现代化进程后沙特民众生活发生的巨大转变。

参观德拉伊耶古城

参观沙特国家博物馆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是沙特“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沙特悠久独特的文化魅力,见证了沙特与全世界分享其历史叙述的决心。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着中国和沙特,谱写出一段荡气回肠的文明长歌,历经千年,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友好合作基础上的中沙两国交流史延承至今。如今,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沙两国也正以积极鲜活的姿态,构建起更宽广的文化沟通桥梁。

作为古老辉煌的波斯文明最重要继承者的伊朗,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连接欧洲与亚洲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元文化传递与交融的载体。在伊朗的调研行程中,调研团先后前往古列斯坦宫、伊朗国家博物馆、阿米尼侯赛尼耶宅邸和加兹温聚礼清真寺等古迹,感受古老的文明印记。

8月19日,调研团一行参观了德黑兰古列斯坦宫。古列斯坦宫意为“花园宫”,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宫殿主体堪称恺加王朝时期伊朗建筑的精华。调研团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穿越宫殿、博物馆和礼堂,感受传统建筑艺术的精美绝伦和伊朗文化的博大精深。8月20日在伊朗国家博物馆,调研团成员则重点欣赏了前伊斯兰时期波斯帝国的文物,参观了伊朗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王国、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等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物。伊朗人民的民族骄傲源自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浩荡,王朝更迭,但古老民族的文明生生不息。在加兹温,调研团于8月22日参观了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加兹温聚礼清真寺,感受伊朗悠久的宗教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岁月的洗礼,清真寺仍在修缮,其内部的精美细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仍然展现出其昔日的宏伟和庄严。

参观德黑兰古列斯坦宫、伊朗国家博物馆与加兹温聚礼清真寺

在此次赴沙特、伊朗调研之前,调研团为出访成行和实地调研做了周密充分的先期准备工作。从4月份起,调研项目工作组在研究生院组织下召开多次项目协调会,逐步完善了项目设计与实施方案。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募和选拔成员,调研团队于7月初正式组建完成。7月21日,2023年度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研究生国际调研团项目”启动仪式举行,标志着本次调研项目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全球塑造力育才专项基金”、外国语学院和其他有关院系的支持下正式启动。在出访前的筹备阶段,调研团根据四个调研子课题项目进行了学生分组,同时也建立了团长-辅导员-后勤服务小组工作框架,负责外联、签证、组织协调等工作。调研团全体成员在出访前共召开四次工作会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相关单位学者举行了四场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在调研方案形成、优化、成型的过程中为各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两次针对性辅导。出访前,调研团组建总务、翻译、媒体、记录、后勤五个学生工作小组,形成了四个子课题研究小组与五个学生工作小组并行的组织框架。

在14天的调研之旅中,由来自北京大学五个学院和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八位老师以及北京大学九个学院的15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跨学科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沙特的利雅得、达曼、达兰和伊朗的德黑兰、恩泽利、拉什特、加兹温七座城市,其间于阿联酋迪拜和卡塔尔多哈转机。调研团在沙特、伊朗的行程安排紧凑、调研内容丰富,组织参访座谈活动30余场,调研行程共计超过1400公里,师生们准备充分、精神饱满,发挥了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展现了不怕困难的过硬作风。在“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的充实丰富的调研之旅中,调研团成员深入阿拉伯半岛沙漠腹地,跨越伊朗高原北侧绵延壮丽的厄尔布尔士群山,用双脚丈量沙特、伊朗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用双眼领略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的阿拉伯文明和波斯文明,用心感悟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先生,穆罕默德·贾姆希迪先生和陈伟庆大使等中外政要与外交官的风采。通过参访和调研沙伊两国当地政府部门、高校、媒体、地方产业和企业、当地社区和民众、中国驻外使馆和中资企业等,北京大学调研团以跨学科的方法、多元且内部的视角探索沙特、伊朗两国最真实的面貌,对沙、伊两国和中沙、中伊关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认知进一步深化。

在访问期间,调研团也有幸近距离见证了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8月17日,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访问利雅得,这是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布复交后伊朗外长对沙特的首访,也是七年来的首次。8月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特别记者会宣布,邀请沙特、伊朗、阿联酋、埃及、埃塞俄比亚和阿根廷加入金砖合作机制。8月19日上午,调研团拜访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先生。穆罕默德·贾姆希迪先生在紧张筹备赴南非参会行程期间,于8月20日在百忙之中与调研团师生座谈,充分体现了伊朗人民的友好情谊。同月,首批从俄罗斯发往沙特阿拉伯的集装箱货物通过国际南北运输走廊过境伊朗,于8月27日海运抵达沙特,这标志着国际南北运输走廊借助伊朗过境铁运和波斯湾海运连接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运输线路的开通。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证明北京大学调研团此次对沙特、伊朗的访问恰逢其时。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此次沙特、伊朗之行中,北京大学调研团成员深入了解沙、伊两国与中东地区局势,思考中沙、中伊关系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并深刻感受到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力量。作为北京大学的青年学子,调研团成员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对外交往中将积极承担北大人的时代使命和担当,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青年使者,推动民心相通,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作出自己的贡献。

调研团成员学习见闻与感受摘编

方一安(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沙特之行,使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引下,做好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共同推动文明进步,造福人类社会。”

张若枫(外国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此次实地调研使我对沙特、伊朗两国及中沙、中伊关系的认知进一步立体和深化。通过参访和调研沙伊两国当地政府部门、高校、媒体、地方产业和企业、当地社区和民众、中国驻外使馆和中资企业等,我们获得了关于两国外交政策、政治制度、国家能力、产业政策、资源禀赋、营商环境、历史文化、青年人口现状及中沙、中伊关系等各方面情况的第一手知识,并在反复的交流、询问和求证中提炼真知,将对沙特、伊朗这两大地区国家的认知一笔一笔勾勒清晰。

樊凡(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沙特,第二次来到伊朗。与2019年我在伊朗交换时相比,如今的伊朗社会可谓变也不变。相较之下,伊朗货币严重贬值,伊朗国内经济更加艰难。尽管如此,伊朗人民的热情和友善、浪漫和自信却丝毫没有消减。历史悠久的波斯文明、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予了伊朗人民抵抗艰难困苦的毅力。除此之外,令我感到最为珍贵的是拜访韦拉亚提先生、贾姆希迪先生的经历。两位先生都耐心地聆听了我幼稚的提问,给予了我宝贵的指导意见。这些宝贵经历使我意识到:研究政治学不应只以文献资料为依靠,而应破除学术的桎梏,走进现实政治。亲身所闻、所见的想法比无数书本文献都更有价值。

陆必纯(外国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在伊朗,国家博物馆的每一处小物件似乎都暗藏着一个迷人的故事待人去发掘,巴扎里络绎不绝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让我感受到烟火气,来到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伊朗,它有着一个国家该有的模样,不必妖魔化,亦不必过分美化。

索浩宇(人口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

本次实践团为我们青年学生提供了到访中东地区的机会,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同学一起碰撞,开阔了全新的国际视野。在“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的充实且圆满的旅程中,我尽力实现“内部视角、独立判断”的学习目标,深受鼓舞并倍感振奋。

刘牧耕(计算机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我看到沙特城市边缘一望无际的沙漠,看到博物馆充满未来感的交互设备,看到城市各处很多的女性工作者,就仿佛看到其孕育中的巨大变革。对于伊朗来说,城市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在紧张的国际环境之下,我仍能看到伊朗人丰富浪漫的日常生活、看到绿树成荫的城市景观、感受到友好开放的社会氛围。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是我后续调研报告撰写的重要参考。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