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信息来源: 考古文博学院
编辑:山石 | 责编:燕元、安宁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6月1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出席,并为支部成员讲授专题党课。
陈建立讲党课
陈建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如何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考古工作的历史逻辑和时代责任等角度展开讲授,并强调,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发扬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考古工作者积极承担起时代责任。陈建立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肯定了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的工作成果,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重视,振奋人心。陈建立勉励全体党员,要从历史的逻辑和学科发展的时代责任认真学习、系统思考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融入时代大局。
支部同志们对党课内容和专题学习反响热烈,结合学科背景,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悟与心得。
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的北大考古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肩负起时代责任,在新时代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大考古人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学习心得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更迫切地珍惜眼前大好时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才干,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进步奉献国家。特别是对考古学而言,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黄金的十年,青年考古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考古工作是一项需要扎下根沉下心静下气的宏大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是每个考古学子的学术追求,我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紧跟潮流不负青春,参与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建设中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级博士研究生 胡岳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考古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历史的基础学科,需要长期的田野实践来夯实材料基础;同时,田野工作也是充满未知的乐趣的,作为发掘者,我们很难预料下一地层会发现什么样的遗迹和遗物,这就需要考古学生培养能坐冷板凳、能从事冷门研究的本领。如“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40余年来坚守敦煌,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这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不慕功利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我们还应发挥博物馆在教育公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社会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方式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周昕语
陈建立老师全面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考古学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重要论述及其发展脉络。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教育事业,不仅有高等教育,也有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我曾参与过几次在中西部省份中小学的短期支教活动,在实践经历中,认识到这些位于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硬件设施的不足,而是优质师资力量的匮乏。尽管依靠政策倾斜,这些学校可以配备和城市学校档次接近的硬件设施,建成信息化、多功能的教室、实验室,但这些学校的常驻教师数量较少,以当地教师为主,很难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仅靠短期支教的外来教师也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导致硬件建设的财政投入最终很难反馈为实际的教育收益。我认为,偏远地区乡村基础教育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乡村空心化有关。乡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其本质是乡村治理问题。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人口的流失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关于如何以城镇反哺乡村,提升乡村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在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已经有很多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希望未来相关经验进一步推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蓝图,我也希望未来自己有机会以某种角色参与到乡村基础教育建设的实践中。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刘云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这一重要任务,紧紧抓住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动权,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三个月前,也就是今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了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连续两次重点提到教育科技人才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兴国”始终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目标,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走教育兴国的道路,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是维新派爱国人士为民族振兴寻找的新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为国育才、兴学图强,更是北京大学的办学初心,也是125年来北大人坚持不懈追寻的梦想。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北大的学子,要把握好当下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大规模蓬勃发展的机遇,在各自的领域里奋力学习、学以致用,助力行业发展。如今也是文物考古事业欣欣向荣的好时代,我们考古学子要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利用行业新局面,展现考古学在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大作用。
——2018级博士研究生 邓阿莲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有两点感想。一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党的重要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也是落实这一战略和思想的体现。二是在这样政策背景下,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好基本功,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0级博士研究生 李金鑫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