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埃塞俄比亚)研究生暑期国际实践纪实

为落实北京大学2023年“国际战略年”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扩大研究生学术视野,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组织2023年度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埃塞俄比亚)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通过深入当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埃塞的社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问题、中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权债务问题和外汇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等。

本次调研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与挑战”为研究主题,调研团由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王敏带队,来自国家发展研究院、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现代农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的19名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组成。8月14日至8月25日,调研团前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方城市阿瓦萨及周边若干城市和乡村,顺利完成全部调研计划。

亚的斯亚贝巴友谊广场

2019年,研究生院首次启动研究生国际调研团,派团前往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为不同院系和研究领域的师生提供了共同调研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机会,并获得了丰富详实的调研成果,完成了对中国新型全球合作实践的观察和总结。2023年上半年,研究生院重启国际调研团项目,再次选择了东非、选择了埃塞俄比亚这片希望之地。正如2019年调研团成员所记录的:“作为非洲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埃塞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着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拥有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却至今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政局;在经济方面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在全国建立工业园区并配套优惠政策,但同时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强制结汇;城市化快速推进,土地价格飞速上涨,但没有工业生产和消费作为支撑……多重矛盾构建出让人迷惑又似曾相识的困境。从2020年到2023年,埃塞又经历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并随之发生了政府和高层的权力变革。那么如今的埃塞又是怎样的?与2019年相比,新的民族执政是打断了政策的延续性,还是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旧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新的制约又在何处?”

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国际调研团发扬北大人家国情怀和全球关切的精神传统,以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国际关系、文化研究、教育和人力资源的视角,对埃塞俄比亚进行“贴着地皮”的观察,并期待形成兼具现实意义和学术高度的研究成果,为中非合作提供学术参考,启发更多人思考中国如何与非洲大陆和更多的南方国家合作,以及南方国家和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阿瓦萨湖的夕阳

埃塞俄比亚调研团:工业篇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地区人口第二大国,也是我国对非直接投资和产能合作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和现状对于调研团开展相关主题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很多后发展国家类似,埃塞俄比亚联邦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战略规划和发展引领的作用。8月16日上午,调研团前往埃塞俄比亚投资委员会(以下简称EIC),与该机构官员展开访谈和交流。EIC是埃塞俄比亚管理与促进外国投资的政府机构,直属埃塞俄比亚总理府管理。调研团师生与EIC工作人员就中国企业在埃塞投资情况、投资产业领域选择、已有投资分布、外资用工情况、对外资企业信贷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工业生产领域的持续投资是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有机会突破封闭条件下的资源约束,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本国经济。作为联邦政府层面的招商引资和外资服务机构,EIC是埃塞俄比亚吸引国外资本助力本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促进其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研团在EIC进行访谈交流

调研团成员与EIC工作人员合影

对外资企业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其生产经营的关键阻碍。埃塞俄比亚政府在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和中资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来缓解这一问题。8月16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区发展公司(以下简称IPDC)。IPDC成立于2014年,是埃塞俄比亚专门负责工业园区建设和服务的公共企业,目前管理运营着埃塞俄比亚全国范围内13个国有工业园区,创造了八万多个就业岗位。调研团成员就工业园区的选址分布、工业园内部和外部企业的关系、土地管理与使用政策等主题与IPDC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调研团在IPDC参观工业园区规划展览

调研团与IPDC相关负责人访谈交流

8月21日上午,调研团赴阿瓦萨工业园开展调研。阿瓦萨工业园以纺织和服装业为主,是IPDC下属13个工业园中第一个运营,也是目前埃塞最大的工业园。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共计22家,大多数企业来自亚洲国家。除中国大陆和港台企业以外,园区内还有埃塞本土企业以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企业。工业园发展的短期目标是创造就业岗位、技能培训、出口创汇,长期目标是推动埃塞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在美国取消埃塞AGOA资格后,园区企业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调研团参访阿瓦萨工业园

8月22日上午,调研团前往位于阿瓦萨附近的Yirgalem综合农业工业园进行调研。Yirgalem综合农业工业园成立于2018年,是由其所在的锡达玛州政府工业园区发展公司开发运营的工业园区,面向农产品加工相关企业进行招商引资。调研团师生就政府对工业园区的财税政策、园区内企业与周边农业的发展、园区内企业的规模和员工结构等方面与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调研团还参观了园区内的Hebron咖啡厂,Hebron咖啡厂主要产品为咖啡胶囊。企业加工的成品绝大部分向欧洲出口,少部分面向埃塞俄比亚本地市场销售。Hebron是埃塞俄比亚从咖啡生豆出口向深加工产品出口探索的一个典型代表。

Yirgalem综合农业工业园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园区情况

调研团参观Hebron咖啡胶囊生产车间

当前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为包括埃塞俄比亚等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而利用机遇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挑战的过程。调研团在与埃塞方面就相关问题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分享中国发展知识,积极发出北大声音,贡献北大智慧,体现了北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

埃塞俄比亚调研团:中资企业篇

8月17日上午,调研团参访亚吉铁路的承建单位——中国土木集团埃塞俄比亚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土公司”)。中土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了亚吉铁路的基本情况。经过中方多年运营后,中土公司将在今年10月将亚吉铁路的运营移交给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公司。自建成以来,亚吉铁路的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每年运营收入增速均超40%,并在2022年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但同时也面临着包括地理因素、局部战争、外汇管制、当地财政紧张等诸多挑战。随着埃塞冲突局势好转和中土公司的不懈努力,大部分困难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调研团与中土公司相关负责人合影留念

调研团与中土公司相关负责人交流分享

中资企业在埃塞不仅修建大量基础设施,也通过直接投资广泛参与制造业活动,其集大成者便是散布全国的工业园区。亚的斯南部的东方工业园是埃塞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业园项目之一。8月17日下午,调研团抵达东方工业园,针对工业园运营情况和园区中资企业展开深入调研。东方工业园管理人员介绍了园区运营情况,并分析了工业园区(尤其是东方工业园第二期项目的开发)以及在埃中资企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调研团与东方工业园负责人合影

调研团与东方工业园负责人交流分享

在与东方工业园负责人交流后,调研团共分成四组,分别参访园区内钢铁(东方钢铁)、纺织(东方纺织印染)、医药(三圣药业)、食品(V8饼干)四类企业,全面了解各个企业投资产出、员工规模、工资水平等情况。综合四家企业的运营情况,可以看出埃塞俄比亚目前的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土地和电费的价格非常便宜,但由于当地矿产资源匮乏,轻工业基础薄弱,四家企业生产原料几乎全部进口自中国或印度等国家。除此之外,强制结汇政策、缺乏外汇储备、办事效率偏低、国内战争也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调研团部分成员参访东方钢铁

调研团部分成员参访东方纺织印染

调研团部分成员参访三圣药业

调研团部分成员参访饼干企业V8

8月21日上午,调研团走访阿瓦萨工业园入驻中资企业JP纺织厂,聆听企业负责人讲解企业情况。JP纺织厂于2014年成立,选址阿瓦萨工业园是因为园区能够提供印染行业所需的大量水资源。企业生产所需原料中,染料来自中国,棉纱主要来自印度和越南等国家,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此前埃塞享有AGOA优惠待遇时,企业产品对美出口免关税,取消AGOA资格后美国征收19.8%的关税,导致美国客户订单大幅减少,但随着埃塞国内局势的变化,强制结汇政策开始有所调整,企业留汇比例恢复性增长。过去三年埃塞和其他非洲国家政要多次来厂参观访问,表明埃塞政府对企业的重视和支持,提振了企业对未来的信心。

调研团参观JP纺织厂

8月22日上午,调研团来到位于Yirgalem综合农业工业园内的多乐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为奶制品和饮料等。据企业负责人薛光介绍,企业主要从周边农户处收集鲜奶作为加工原料,产品面向埃塞俄比亚本土市场销售。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多乐食品公司不断完善鲜奶运输、储藏与检测等环节,并且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实验室和质量管理系统。调研团师生就企业产品销路、销售渠道、出口情况等问题进行交流。

调研团队在多乐食品公司

多乐食品公司

调研团到访的企业是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的缩影。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企业锐意进取,在非洲大地上铭刻出壮阔的篇章。但另一方面,埃塞当地新旧问题交织,给中资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在过去三年的内乱期间,埃塞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经营压力骤增。随着内战逐渐平息,埃塞局势日趋和平稳定,相信埃塞发展能够重新回到正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期望在埃塞俄比亚未来能够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搭上发展的快车,顺利实现工业化。

埃塞俄比亚调研团:政治篇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诸国中,埃塞俄比亚以文明教化历史长、政治上较为独立著称。但因1974—1991年的长期内战,以及后续的边境战争、旱灾和饥荒,埃塞俄比亚一度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04年以后,埃塞俄比亚经济高速腾飞,GDP年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但直至近些年,埃塞俄比亚国内的民族冲突、权力博弈、政治资源重新洗牌和分配,仍然给国家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8月18日上午,调研团前往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院 (以下简称 PSI),与机构的研究人员座谈交流。PSI是埃塞的官方智库,开展科技、制造、产权、教育、智能科学等多方面的政策研究,致力于发现现行政策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并探索改善方向。PSI与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内的多所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有国际合作,例如PSI多位研究者在中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调研团师生与PSI研究人员就新形势下中埃关系如何调整、联邦制的政府间关系、善治、外汇问题等话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双方均认为中国和埃塞俄比亚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埃塞俄比亚可以从很多方面借鉴中国经验,在未来应该建立更密切的联系。

调研团到访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院

8月18日下午,奥罗米亚州谢格市市长特肖梅·阿杜尼亚及市政府官员会见了北京大学调研团。设立于2022年的谢格市是一个环绕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环形城市,这一大胆的规划方案在全球范围内也相当罕见。谢格市的管辖范围约1600平方千米,是首都亚的斯四倍大,成为整个非洲之角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城市。特肖梅对调研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调研团介绍了谢格市的基本情况、投资优势、多中心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以及推动城市化的坚定决心。调研团师生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提问和深入了解。谢格市领导还向调研团赠送了奥罗米亚传统服饰。

谢格市政府领导与北京大学师生合影留念

8月18日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法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的德雷杰·费依萨教授与调研团师生分享了他对于埃塞俄比亚族群问题的见解。埃塞俄比亚是以族群为基础的联邦制民主国家。族群政治是非洲各国普遍存在的政治现实,容易引起政治和经济资源配置不公、民众缺乏国家认同、族群冲突甚至危害国家统一等情况。多民族非洲国家普遍曾经面对或正在面临类似问题,这也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埋下了隐忧。德雷杰结合历史和现实,详细介绍了埃塞俄比亚的族群联邦制、族群和宗教的分歧、相关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当前政府在政治去族群化方面的努力。

德雷杰与北京大学师生交流

8月19日下午,调研团师生拜访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并与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座谈交流。使馆工作人员分享了2023年4月苏丹撤侨工作经历,并与调研团师生就埃塞国内局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债务和外汇、“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如何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成为大使馆和调研团共同关注的焦点。

调研团与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座谈交流

调研团与使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埃塞俄比亚调研团:教育篇

非洲的工业化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也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本,两者缺一不可。埃塞俄比亚拥有充足、年轻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这是其实现经济工业化、全球化发展的巨大优势,但劳动力质量不高导致的生产效率不高却制约着国家发展的进程。埃塞以及整个非洲都需要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劳动力质量,培养技术熟练、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职业技术工人,以及符合国家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领军人才。

8月19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南方合作组织(以下简称OSC)。这是一个旨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国际政府间组织。OSC总干事Manssour Bin Mussallam向调研团详细介绍了南方合作组织的使命和宗旨,并提出希望和调研团在韧性教育、学生流动等领域展开合作。调研团团长王敏着重介绍了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交流和传播后发展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经验、促进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方面作出的努力。OSC和调研团在南南合作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认为双方的学者应该互相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携手推动南南合作。

调研团与OSC工作人员座谈

调研团与OSC工作人员合影

8月22日下午,调研团来到了阿瓦萨大学,并与学校领导进行交流。阿瓦萨大学校长首先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作为埃塞俄比亚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学校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毕业生,并通过从事创新与技术转移,促进国家发展。学校现有82个国际合作项目,合作伙伴主要为欧美、亚洲国家,合作内容包括培训交换、学术合作、社区服务等各方面,但与中国学术机构的合作还相对薄弱。阿瓦萨大学校长表达了和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校加强合作的意愿,希望通过双向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发表质量。王敏肯定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学校之间增进密切合作表达了期盼。

调研团队参访阿瓦萨大学孔子课堂

调研团参观了阿瓦萨大学孔子课堂,与中文教师阿木进行了亲切的交流。阿木老师用流利的中文向大家介绍了孔子学堂办学情况。阿瓦萨大学于2011年开办中文证书班,2014年开办中文本科项目,毕业生大多前往中资企业工作,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阿木表示,中文项目在学校非常受学生欢迎,也期待孔子课堂能够在阿瓦萨大学进一步发展壮大,越办越好。

调研团队与孔子课堂教师阿木合影留念

雨后初晴的阿瓦萨大学校园

8月23日上午,调研团前往南方各族州教育局,与教育局工作人员就该州教育治理的目标、现状、愿景和挑战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在埃塞俄比亚经济工业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局希望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能够培养技术熟练、专业能力强、能够实现发展目标并在当代全球和市场环境中利用科学方法的人才。在实现这些长期目标的过程中,SNNPR教育局遇到了诸多挑战。在随后的分享中,调研团师生与教育局负责人就辍学问题、学校供餐计划、园艺及生计活动、国家考试的低通过率、教材体系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调研团成员、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刘承芳还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和学术研究成果,向教育局分享了中国的营养午餐计划的实践经验。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的教育体系建设和营养午餐计划对埃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并期待进一步的深化合作。

调研团与SNNPR教育局工作人员交流讨论

调研团老师和曾在SNNPR教育局工作十余年、毕业于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穆罕默德博士合影

埃塞俄比亚调研团:农业篇

农业是埃塞俄比亚的支柱产业,贡献了埃塞45%的GDP和85%的外汇,并提供了83%的工作岗位。埃塞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咖啡,也生产小麦、假香蕉(埃塞俄比亚蕉)、玉米和红薯等作物,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咖啡、油籽、鲜花等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埃塞俄比亚正在努力提升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并已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四个综合农业产业园。

8月19日上午,调研团师生来到Nardos Coffee Export和Moredocofe股份公司。这是两家从事咖啡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公司。工作人员向调研团成员详细介绍了公司运营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咖啡的生产流程。Nardos从咖啡种植农户处收购咖啡,并进行清洗和分拣,随后装袋售卖,主要销往欧美、东亚、中东等地区。公司产品最大的购买方是星巴克。

调研团与Nardos Coffee Export合影

调研团参访Nardos Coffee Export

Moredocofe股份公司从事高品质有机咖啡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出口天然咖啡和烘培咖啡。与Nardos不同的是,Moredocofe做到了咖啡生产的垂直整合,即公司为咖啡种植者提供土地、优质种子等并帮助其采摘。公司的最大优势为半森林(semi-forest)咖啡和有机认证。调研团参观了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并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调研团参访Moredocofe股份公司

调研团与Moredocofe股份公司交流分享

8月21日下午,调研团前往位于阿瓦萨的南方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SARI)。SARI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政府研究机构,是埃塞国家农业研究体系的组成部分,辐射埃塞南部和西南部四个州。座谈中,SARI负责人表示,虽然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资金、设备、人才等各方面的短缺。SARI希望与各方加强硬件设施、人才培养、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

调研团与南方农业研究所(SARI)座谈

在南方农业研究所的陪同下,调研团对锡达玛州雅各兰姆市的农村进行实地走访,考察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团先后调研了Deraricho妇女合作社、牛油果树种植项目和蚯蚓堆肥技术。利用政府提供的土地,研究中心提供的种子,以及育苗、嫁接、堆肥等生产技术,农村人口尤其是妇女获得了更多就业机会,家庭收入得到明显提升。

阿瓦萨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向调研团介绍合作社情况,她身后是合作社成员

调研团考察合作社苗木生产基地

科研人员向调研团介绍改良品种与传统品种的不同

8月23日下午,调研团参访了南方各族州农业局,并与农业局工作人员就埃塞农业发展和中埃农业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农业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埃塞俄比亚关于农业和自然资源开发的三大国家倡议:“绿色遗产”倡议、“Yelemat Turufat”发展计划和“小麦生产运动”,并展示了其主要成就。刘承芳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农学研究和现代农学院的历史和发展。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博士生李巧巧从工作经验出发,介绍了中国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在奥罗米亚州的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和TVET等合作项目。双方均表示期待在食物安全和健康、畜牧业发展等领域展开合作。

调研团与南方各族州农业局负责人交流

8月24日,离开埃塞前的最后一天上午,调研团再次深入农村,考察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农村发展情况。调研团的第一站是距离阿瓦萨市52公里的Fero合作社,该合作社隶属于锡达玛咖啡合作社联合会(SCFCU)。合作社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每年10月和11月是当地的咖啡收获季,农户将采摘的新鲜咖啡果以统一价格卖给合作社;合作社进行初步加工(日晒或水洗),再根据质量等级按不同价格卖给采购商;农户每年从合作社及联合会分红。

合作社财务信息公开透明,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合作社经营状况

深入农村调研

调研团还来到农户家中了解假香蕉的加工制作过程。假香蕉学名Ensete Ventricosum,英文名为Enset或False banana,是埃塞俄比亚特有的主食,在南部和西南部普遍种植。在假香蕉地里,村民向调研团演示了完整的制作过程,并和成面团、煎熟后邀请老师同学们品尝。这种当地人称为Kocho的食物入口较粗糙,酸味明显,伴随着发酵带来的独特气味。假香蕉养活了2000万人口。有学者认为,假香蕉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耐干旱,且全年皆可收获,在其他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是很好的补充;在当前气候变化的条件下,特别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饥饿人口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推广假香蕉的种植有助于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解决饥饿问题。

村民展示假香蕉加工和kocho制作过程

调研团与村民在其家门口合影。照片左侧植物是香蕉,右侧的是假香蕉

此外,在调研期间,调研团还安排了参观亚的斯亚贝巴友谊广场、恩托托国家公园、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拜访亚的斯亚贝巴副市长办公室、中国驻非盟使团,与联合国难民署工作人员、埃塞中国商会成员交流访谈等活动。

本次出访前,调研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国家发展研究院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在接受研究生院委托后,确定由王敏老师,结合2019年调研经验,充分利用南南学院的学生资源和教师在当地的合作基础,在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讨论决定本次出行的日程和研究问题。为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募和选拔成员,团队于7月初正式组建完成。调研团在出访前进行1次行前教育并召集四次调研主题研讨会,确保团队成员安全、顺利、充实的完成调研工作。8月25日,调研团完成全部工作计划并顺利返回。此次赴埃塞俄比亚的行程紧张充实,在12天的调研过程中共计组织参访调研座谈活动30余场,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后续研究的进行打下了丰富、扎实的基础。

9月6日下午,调研团教师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分享了本次埃塞之行的见闻、收获与感悟,并对埃塞俄比亚的产业发展、主权债务、政局、族群、教育等方面的思考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疑问。

调研团教师与林毅夫分享埃塞见闻和深入讨论

林毅夫结合自己对非洲、对埃塞俄比亚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与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回顾了自己与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梅莱斯的交往经历,并指出在多族群国家需要有威望并有执行力的领导人方能维持和平发展的局势,为寻求族群的和解与进一步融合创造空间。非洲国家在未来应当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以寻求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包容可持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转变思路、要实事求是,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能受到政治族群等因素影响,也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经验,走出非洲特色的崛起之路。林毅夫鼓励调研团师生继续作出高质量的非洲研究,一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以消除贫困、迈向繁荣;另一方面反哺中国仍在不断探索着的实践、为中非合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回顾过往,我们似乎可以从当前的埃塞俄比亚看到中国的过去。它面对的问题或许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经之路。12天的调研工作让大家直观地体验到了后发国家进行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的艰难与不易,以及各个国家与中国早期发展阶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大家对埃塞俄比亚和中埃、中非关系,以及南南合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调研团师生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高校学者和学生将聚焦于欧美的视线转向更广袤的全球发展中国家,看到那些被国际新闻忽视的地方,并重新思考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