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学科,年轻的一代!他们是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北大人文学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北大学子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为同学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实践当中,奋勇争先、不怕吃苦、志存高远、挺膺担当,用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担当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2022—2023学年,共有609名学生获评国家奖学金。他们在学术科创领域深耕探索,展现青年风姿;他们在志愿服务中用爱与智慧,谱写青年赞歌;党团班建设中,他们知行合一厚植青年使命;基层调研实践,他们脚踏实地彰显青年担当;他们立大志、养品行、学本领、强体魄,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赓续红色血脉,激昂青年意气;迈进时代新程,谱写奋斗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文化运动以来,北京大学一直延续着中国近现代人文精神,一代代北大人于百年历史中传承与创新,不断感受广博的精神和深邃的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北大青年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新气象、新作为。

近期,北京大学完成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北大人文学部的杰出青年们顺利通过学校评选。他们严于律己、勤学致知,在课程之外,平均每日阅读时长达7小时。他们传续薪火、挺膺担当,前往2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实践,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深耕学术、赓续文脉,参加大型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投身田野,潜心钻研,校园的各处都能看到他们自习的身影。

人以传道,文以载道。他们秉承人文精神,在赓续中华文脉的历史征程中上下求索,在推进文化互鉴的时代使命中左右探寻。以榜样为引领,以典型为标杆,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北大人文学子的别样风采。

内外兼修,以初心探索万象——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李泽廷

“面对充满危机的世界,人文学是最好的解毒剂”,戴锦华老师的这一句话帮助李泽廷确立了人生的锚点。文学研究对他而言,更是打通内面与外延、个人与时代的接口。秉持着初心,他在“未名学者”的课堂上擦亮学术火花,在“挑战杯”的赛场上锤炼文章本领,在党团工作、志愿服务的一线贡献青春力量。他说:“大学生活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打开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内塑“万千大观,斯文在兹”的风雅文心,外展“踔厉不怠,昂扬奋发”的青春姿态,他正努力以实际的行动,书写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

李泽廷参与组织“一二·九”师生歌会,中文系代表队获一等奖、最佳创意编排奖

通往世界的“蒙古语桥”——2020级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覃芷枫

“蒙古语是桥梁,它让我走进北大,走向世界”,怀揣着对蒙古语的赤忱热爱,覃芷枫用语言架桥走向世界。在蒙古国立大学交换访学的半年中,她走进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与外交官们交流心声。2023年6月蒙古国总理访华期间,她参与国宴翻译,为中蒙友好交往贡献青年力量。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她作为团支书,带领支部制作《我们北京见》蒙语版歌曲MV,获评“北京大学十佳团支部书记”称号。在躬行实践中,她将所学所悟化作前行动力,一笔一画间谱写青年风姿,一声一韵中传播中国声音。

覃芷枫参与国宴翻译工作

变换角色的“多面手”——2021级歌剧研究院硕士生刘子湘

于专业中磨砺,于热爱中成长。中国歌剧《白毛女》《党的女儿》《沂蒙山》,外国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梦游女》《弄臣》中这些经典角色的演绎,让刘子湘延伸着自我的边界。她投身表演,又潜心科研、热心服务,在专业领域独立发表国际论文,先后5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录制,义务为盲人授课、担任校园防疫志愿者、冬奥会志愿者,将歌剧表演专业的火种播撒到艺术教育之中。芳馨灿烂的她,以音乐之魂与学术之心,续写着歌剧表演艺术的恢弘篇章!

刘子湘出演《魔笛》夜之女王

愿坐冷板凳的求学者——2023级历史系博士生张易和

深耕不辍,笃行不怠。张易和贯通自我与他者,在搜集考订中去伪存真。为编写系史大事记走访多位本系退休老教师,他整理了超过7万字的访谈稿,为老教师们保存珍贵的回忆,更为系史研究提供鲜活的历史材料。“近现代史不只是一份研究,更是我的志业”,他埋头文献、深翻史料,守拙求进、潜心钻研,坚信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他将对学科的热爱化为人生行动的底层逻辑,立志做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更要做史学血脉的赓续者。

张易和采访林承节老师

文化脉络的感受者——2020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嘉妍

作为一名北大考古人,李嘉妍用脚步丈量历史维度,用青春感受文化脉络。她参与8项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其中两项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表6篇学术论文、一部学术专著。她组织多项学术研讨活动和思政教育活动,用数十万字的实践报告探索物与人的生动联结。践初心于行动,担使命于双肩,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寄语,她继续践行着北大考古人“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的精神,实际行动描摹历史的图卷,在透物见人中探求世界的更多可能。

李嘉妍学术专著

哲学门下的“泰山石”——2020级哲学系博士生尚益民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是尚益民最欣赏的句子。世间俗物浮躁纷繁,而尚益民却处之泰然,不喜不悲。他深耕古籍之文脉,夯筑哲学之大厦,致力于古籍编纂的瀚海中,如痴如醉,钻研探微于哲学的阿兰若里,一心向学。他发表5篇论文,其中4篇被核心期刊收录。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他也身体力行于实践调研中,将论文谱写在中国大地上。“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他的求学态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他的处世原则。尚益民,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尚民惠安,裨益元元。

尚益民阅读整理儒藏丛书

“画框”后的想象与传承——2020级艺术学院博士生朱也

从一幅幅“画框”中体悟艺术的通感,基于秩序感走向思维深处,朱也用创造力与感知力探寻艺术真谛。她深耕艺术研究,发表3篇核心期刊论文和一篇译文,9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两次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她不仅是一名研究者,也是幕后的策展者,用“画框”连接观者与作品。她认为,“如果人生是一个圆圈,那么它应该是流动鲜活的”,不断感知、不断传承、不断创造。由“学习者”到“讲述者”,越过“画框”,朱也用行动传承艺术理念,讲述更多独特的故事。

“我,門”跨学科文化展展品制作现场

致力拓宽对外汉语“朋友圈”——2022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生赵艺涵

传递汉语之美,讲述中国故事,赵艺涵参与海外本土华人作家作品数据库建设项目,设计《中文》汉字系统性趣味学习APP。在“心理语言学”的学术背景支撑下,她潜心学术研究,参与汉语传播教学活动,创新汉语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趣味性。一封封多语言书写的感谢信,便是对她教学成果最好的证明。“将汉语之美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这是她的心愿,更是她致力拓宽对外汉语“朋友圈”的庄重誓言。身处祖国,放眼世界,她愿用自己的课堂,搭建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接续文化互鉴的时代使命。

赵艺涵汉语口语课堂

古老的学科,年轻的一代。这群北大人文学部的国奖获得者们回顾历史,把握文化传承脉络;着眼当下,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探索未来,投身文化强国建设。学科理论因注入活力而永葆生机,文化魂脉因守正创新而源远流长。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他们坚持明道、传道、弘道、行道,以鸿鹄之志放飞青春理想,以奋进之姿书写人生华章,彰显北大“圆梦新一代”的青春风采。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