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0 信息来源: 校史馆
文字:杨瑷瑄| 摄影:刘月玲、张庭硕| 编辑:燕元 | 责编:安宁2024年5月31日上午,北大校史讲坛第四场讲座在校史馆首层序厅举行,由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原部长、机关党委原书记李国斌主讲“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前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校工会主席安钰峰,机关党委书记刘旭东、副书记袁红利,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继续教育部部长张西峰、副部长迟春霞,医学部档案馆副馆长王红涛,后勤党委原书记刘宝栓等和来自各院系、职能部门、直属附属单位的4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
李国斌作讲座
李国斌介绍了1978年至1985年北京大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接着从基础设施保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等方面回顾了北京大学在此期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发展情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时期学校的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校内拨乱反正工作需要深入推进、硬件条件亟待加强,同时,学生思想活跃,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繁重。面对这些挑战,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等,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学校高度重视,规划蓝图加快推进,积极扩充校舍、科研、生活、教学等配套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满足了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也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讲座现场
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讨论纪要》等,明确了工作方向。学校及时召开团代会、学代会,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工作队伍的作用;注重完善学生工作机构,1979年学校设立了青年工作部,并在1981年将其改为学生工作部,以期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在课程建设上,1978年学校重建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对政治课的教学与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学生表彰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到国家建设之中,致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敢于担当作为的人才。
制度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支撑。为了稳定教学秩序,1983年,学校制定了《北京大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明确的规范。1984年,学校又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管理细则,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教学的制度体系。这些举措不仅为学校的教学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场师生认真聆听
在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学校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编写和引进了一批新教材,满足了当时教学工作的急需。同时,学校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创新性地开展了全校教育改革大讨论,重新审视和调整了培养目标、修订了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包括注重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有机衔接,强化以学分制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落实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打造了更加优质多元的学习环境。
学科专业体系调整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在这一领域,学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力加强了学科体系、特别是新兴综合交叉学科领域的布局。其中,亚非研究所、南亚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相继成立,这些创新举措不仅突破了原来的学科专业体制窠臼,也为学校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学校学科专业体系调整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讲座的尾声,李国斌对20世纪80年代前期北京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总结,深入阐述了其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深远意义。他指出,这一时期的北大不仅适应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发展需求变化,为学生设计打造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新的学习模式,还注重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重新调整了学科专业设置,有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重新调整了管理体系结构,摆正了教学、科研、生产三大事业的关系,探索了新型综合大学的结构模式,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讲座结束后,余浚向李国斌赠送讲座纪念海报,师生们在校史馆门前合影留念。
余浚向李国斌赠送讲座纪念海报
合影留念
“北大校史讲坛”至今已推出四期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为大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机会,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及未来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未来,校史馆将持续推进校史讲坛的开展,积极搭建校史交流平台,为传承北大精神、研讨校史成果贡献坚定力量。
专题链接:北大校史讲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