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博雅人文讲堂”开讲 韩水法讲述“意识研究”的奥秘

9月15日晚,北京大学秋季学期第三期“博雅人文讲堂”课程在哲学楼101教室开课。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韩水法教授讲授题为“意识研究”的首讲课程。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教务部副部长金顶兵,与来自16个院系的“强基计划”新生共同参与讲座。讲座由历史学系党委书记何晋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金顶兵介绍了本期“博雅人文讲堂”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强基计划”培养计划,加大了多学科优质师资投入力度,本期“博雅人文讲堂”汇聚人文领域名师大家,阐述相关领域重点和前沿话题,希望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在专业学习中不断深入探索。

金顶兵致辞

李四龙欢迎同学们参加“博雅人文讲堂”的课程学习。他指出,“博雅人文讲堂”系列课程将聚焦人文领域各学科中的经典与前沿问题,打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界限,希望激发同学们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和对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维度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开放式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打好基础、提供助力。

李四龙致辞

讲座中,韩水法从意识的问题性和熟悉性入题,围绕“什么是意识”“意识的功能和形式”“意识的特征”“哲学的意识研究的特征”“意识研究的广义领域”和“意识研究的新趋势”等六个主题展开,概貌性地介绍了意识研究的核心问题、前沿观点与现代特征,打开了理解人类意识的新视角。

韩水法授课

“什么是意识?”广义的意识存在三种定义:生物意识、及物意识和状态意识。韩水法认为,人们对意识的理解存在差异,意识的定义仍然存在困难。韩水法从功能和形式的角度逐项介绍了意识活动和现象的主要内容,囊括感觉和知觉的区分、记忆对自我认同的基础性作用、决定和不确定性与人类在情感上的优势等多个趣味横生的话题。他指出,意识的核心功能包括认知、意志和体验,并探讨了意识同审美活动、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

在韩水法看来,意识具有整体性、开放性与不可还原性,意识活动是多层面的,并通过人的意志和行为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于自己长期投身于其中的“哲学的意识研究”,韩水法认为其具有整体性、思辨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故一度成为哲学研究中“最硬核”的内容。人类在进行意识研究时不得不运用意识本身,这种“自反”的研究方法更使得意识研究具有局限性。韩水法还介绍了意识研究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康德、胡塞尔,展现了西方哲学史上意识研究的核心谱系。

韩水法还就意识研究的广义领域和最新趋势进行了简单介绍,讲述了意识研究与逻辑学、语言学、脑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密切联系。作为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专家,韩水法生动描绘了意识研究在多学科综合研究、多智能主义和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展,向听众展现了意识研究在未来社会的全新可能。

何晋主持讲座

讲座引起在场学生的热烈反响。在提问交流环节,学生踊跃发言,就哲学的研究内容、哲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意识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哲学学习应该如何入门等话题与主讲人深入交流。

学生提问

课程最后,孙华为韩水法颁发了纪念牌。

孙华为韩水法颁发纪念牌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本科生杨箫屿表示:“今天的讲座于我而言是一把打开哲学之门的钥匙,更是对大学全新学习模式与方法的一次浅窥,以质疑探究的原则取代对稳定知识的固守将成为贯穿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准则。”

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本科生熊鹏程对于课程中“意识的不可还原性”颇为着迷,“我想起了量子力学中备受非议的还原论,想起柏拉图的模拟与真实……今天的讲座打破了我对哲学学科的固有认知,直接而有力地让我意识到哲学的力量与意义。”

课后同学们与韩水法交流

第三期“博雅人文讲堂”的主题为“聆听文明的回响”,将由来自中文、历史、考古、哲学等领域的八位知名学者联合主讲,囊括意识研究、五四新诗与新文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等八个核心主题。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