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寄语 | 朱彤: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塑造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来宾、线上的家长们,大家早上好!

非常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2022届同学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刻,送上衷心和美好的祝愿。热烈祝贺各位同学圆满完成了在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学习,从此翻开人生新的篇章。

我于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学习放射化学,硕士期间学习环境化学,而后前往德国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从加拿大回到北大做老师。除去海外求学和工作的10来年,我在北大学习和工作了整整30年,可以说我人生的一半是在燕园度过的。年少求学时,我也曾体验过毕业离开燕园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今作为老师,每年送别一批又一批学子奔赴远方,虽有离别的不舍,但对你们的未来更抱有无限的期待。

今年是北大环境50周年。半个世纪前,在陕西的山坳里,北大汉中分校技术物理系的老师们怀揣梦想、敢为人先,以其远见卓识,洞察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环境化学专业,开启了北大环境科研与教育的伟大事业。之后,北大许多院系的老师们齐心携手,共同推动了中国环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近40年前,我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时,“环境保护”这一概念还鲜为国人所知。而在21世纪的今天,生态文明已经写入了宪法,成为了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不仅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20多年前,我所毕业的技术物理系被拆分到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和环境学院,我也很荣幸自动成为了这3个学院的院友。受益于北大这片多学科的沃土,它赋予我走出舒适区、面对交叉学科未知疆域的勇气和底气。

记得刚回校工作不久,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我受托推动环境健康方向的合作研究。这是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两大学科的交叉,一切都是全新的,困难远比想象得多出数倍。

作为一个幼小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健康学科在当年非常冷门。而且保护公众健康的理念,往往要让位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量。一路走来,虽波折艰辛,但得益于多方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老师们和同学们在好奇心的引领下探索交叉学科无人之地的科学前沿,北大环境健康团队得以砥砺前行,先后在环境学科下设立了中国首个环境健康二级学科、首个环境健康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硕博毕业生,引领着国内高校环境健康交叉学科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对未来,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在同学们完成北大的学业,即将迈向人生新的征程时,我有几点期望和同学们共勉:

首先,要拥有善良之心。我以为,善良之心是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础。善良之心始于我们对家人、朋友和同学的关爱,进而延伸到对国家和人类的关怀。而“善良之心”的最高境界,则是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践行。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北大开启了环境科研与教育的伟大事业,引领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的发展。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将始终需要这颗守护人与自然的“善良之心”。

其次,要保持好奇之心。好奇之心始于探索未知的孩童时期,不仅驱动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更是我们个人进步的源源动力。在突飞猛进的科技变革时代,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勇敢跨越传统专业的知识壁垒,这将是我们面对人类社会急剧变化所能做到的最充分的准备。以好奇之心行求索之路,以赤子之诚探无涯学海,我想这便是北大人敢为天下先、坐热冷板凳的勇气。

最后,要秉持坚韧之心。我虽然不是一个登山运动员,很遗憾也没有受过山鹰社的训练,但却有幸多次在珠峰开展科学考察,并作为受试者攀登到6000米探究高海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登山过程的艰苦跋涉、登上顶峰的愉悦体验、一步步持之以恒攀登的坚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像在登山。每登上一座山峰,就如同实现了人生的一个目标。相信我们在欣赏着顶峰不一样的风景后,会在坚韧之心的引领下,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实现人生更重要的目标。

同学们,期待着我们大家能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拥抱未来、塑造未来,实现人生一个个重要的目标,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成就自己的人生,成就伟大的事业。

谢谢大家!

(朱彤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本文系朱彤作为教师代表在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专题链接:2022毕业季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