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格物致知”

2023—2024学年第三期北京大学青年发展沙龙“举旗聚力——与青年媒体工作者对话”举行

12月10日下午,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的2023—2024学年第三期青年发展沙龙“举旗聚力——与青年媒体工作者对话”在燕园校区哲学楼101报告厅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央网信办专家委专家熊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友、农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孟德才,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贾川民受邀参与本次活动。三位嘉宾立足成长历程,解码工作日常,从新时代媒体发展趋势、媒体人的机遇与挑战、青年人在媒体行业的成长路径和所需技能等角度分享他们对媒体工作的深刻见解。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北京大学团委博士生讲师团成员、艺术学院2022 级硕士生袁思嘉作主题宣讲,解读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法学院2023级硕士生娄佳璐主持,共有近百位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现场参加本次活动。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塔”,青年媒体工作者则是塔顶上的“观察员”。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面对数字技术变革和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高举旗帜、凝心聚力,奔赴新闻一线,书写媒体担当。

青年发展沙龙现场

袁思嘉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主题宣讲。她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视作品展播活动切入,着重讲述了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和系统阐释,并从体系梳理、核心要义和行动指南三个层面为同学们解读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她分析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呼吁各位有志于从事媒体工作的青年学子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项基本原则,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集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袁思嘉作主题宣讲

熊皇从自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习经历和在广播电台行业的工作经历出发,探讨了媒体在塑造思想观念、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中的关键角色。她结合自己在思源学校和石渠县中学与学生访谈的心得体会,生动描述了媒体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她从融媒、智媒、万物皆媒三个角度分析了媒体行业的现状与趋势及其对媒体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她指出,当今社会已步入终身学习的时代,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凸显了与时俱进、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传媒从业者应对与时代同发展、与技术共进步,培养担当、感知、学习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不断升级迭代的内容生产方式和工作环境。

熊皇进行分享

孟德才以“在党言党,为农代言”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三农评论写作经历和心得体会。深入农村一线、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的亲身体验让他能够主动发现和挖掘民生小事,写出真实可感的文字。孟德才以自己经历的几次重大报道为例,具体而微地讲述了党报评论和党媒报道的写作要点,点明了在媒体行业中如何切实关注民生、深入报道农村、体现人文关怀。他指出,虽然身处党媒,所写内容较为严肃,但也应关注民生福祉,撰写能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他寄语青年学子要对文字心怀敬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新意,写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文字。

孟德才进行分享

贾川民以“AVS标准赋能精彩赛事呈现”为主题,聚焦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介绍媒体行业的前沿科技和发展动向。他所在的团队致力于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改进,不断优化编码算法,努力提高视频压缩率,从而在控制文件大小、保证视频质量的同时降低数据传输成本,为视频用户带来更舒适的观看体验,为数据传输提供更经济的解决方案。同时,他积极参与视频编码技术标准的改进,对接国际标准,制定技术规范,以确保视频技术的一致性和兼容性,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标准指引。此外,贾川民及其团队还依托数实融合新技术,开辟视听产业新赛道,将AVS标准应用于亚运会、世界杯、冬奥会等国际赛事,启发同学们投身媒介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

贾川民进行分享

在圆桌座谈环节,三位嘉宾围绕“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人工智能、元宇宙与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对媒体行业的影响”“新闻报道如何处理独立性、客观性和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展开探讨。熊皇结合传播游戏理论,指出在信息冗余、传播过剩的时代,人们往往在传播中游戏、在游戏中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孟德才认为,只有从党媒的使命和责任出发,确保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和导向的正确性,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宗旨,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看待社会问题,才能写出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贾川民则重点强调了掌握科技前沿的重要性。他以“视觉艺术与计算美学”课程大纲的调整、尤其是AIGC等变革性技术的讲授为例,引导同学们紧扣技术热点,追踪行业动态,深化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数据、算力、平台三大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主持人与嘉宾座谈

在现场答疑环节,现场同学就“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如何培养进入新闻行业的素养”“如何看待媒体人的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等问题向三位嘉宾提问。熊皇建议同学们在毕业前规划好个人就业方向,依托北京大学的优质平台拓宽信息渠道,通过实习锻炼和提升新闻从业者应有的专业能力。孟德才提出,媒体人应该“守正创新”,在坚守党媒属性、坚持职业操守的基础上,对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新,例如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和援引生动案例的方式丰富党刊内容,多说接地气的“百姓话”,依托新媒体开拓宣传工作新局面。贾川民指出,面对“信噪比”越来越低的现实挑战,广大媒体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创新媒体传播形式,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

参会同学现场提问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本次沙龙活动中收获颇丰。媒体领域是青年追逐梦想的阵地,也是磨砺自我的战场。在新时代条件下,媒体行业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任务,为青年学子锻炼专业本领、了解国情民意提供了广阔平台。同学们深切认识到,当代青年学子应该深入基层一线,勇立时代潮头,在田间地头上挖掘百姓故事,在风云变幻中弘扬主流价值。

全体人员合影

延伸阅读:

青年发展沙龙由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办,围绕青年需求,针对青年择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上的疑惑,邀请业界知名单位和人士、知名教授和优秀往届毕业生就当期主题进行经验分享、充分交流、深度探讨和发展引导,为青年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选择和职业发展方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