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精神】严复: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

【编者按】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15周年。100多年来,北京大学以其精神魅力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走在时代的前沿,肩负着民族兴亡的重任。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值北京大学建校115周年之际,北大新闻网特推出“北大之精神”专题,辑录建校以来北大师生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和阐释,以飨读者。

严复: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

1912

北京大学创建十有余年,为全国最高教育机关,未尝一日停辍。去年武汉事起,学生相率散归。代谢之后,国用愈细,几至不名一钱。此校仅图看守,亦且费无从出。前总监督劳乃宣谢病而去。本校[长]受任于危难之际,承袁大总统谆切相托,义难固辞,勉强接事。时与学部度支两首领再四磋磨,商请用款,迄无以应。不得已乃陈明总统,由华俄银行暂借银数万两,槽柱目前,重行开学。此本校长接办以来之大概情形也。

比者颇闻斯校有停办之议,本校长始亦赞同其说,而详审事实,有未可者。请为大部(尔见)缕言之。

查北京大学考其程度教法,欲与欧美各国大学相提并论,固不可同年而语,然在建置之初,固亦极当时之人材物力,竭蹶经营,以勉企其所蕲向之鹄的。又积十余年之因仍迁嬗,糜财耗时,而后有今日之地位,为全国中比较差高之学校。今若将其废弃,是举十余年来国家全力所惨淡经营,一旦轻心掉之。前此所糜百十万努金,悉同虚掷。且北京为革命后地方完全未经破坏之区,前日大学形式依然存在。学生在校肄习,历有岁年,纵不能更照旧章予以出身奖励,将持何理由而一切摧残遣散之乎?此则停办大学之末可一也。

夫各国之有大学,亦无法定之程度。取甲国之大学与乙国之大学相比观之,不能一致也。取某国内甲地之大学与乙地之大学相比观之,亦不能一致也。此固有种种之原因、种种之历史,从未有一预定之程度,必至是而始得为大学,不至是而遂不得为大学者也。且程度亦何常之有,吾欲高之,终有自高之一日,若放任而不为之所,则永无能高之时,此则停办之说之未可二也。

且吾国今日应有大学否乎?往者初立大学之时,言教育者即多瞥议,以为吾国教育方针,必从普通入手,今中小学未备,而先立大学,无基为墉,鲜不覆溃。则不知高等大学与普通教育双方并进,本不相妨。普通教育所以养公民之常识,高等大学所以养专门之人才。无公民则宪法难以推行,无专门则庶功无由克举。今世界文明诸国,著名大学多者数十,少者十数。吾国乃并一已成立之大学尚且不克保存,岂不稍过?且北京者,民国之首都也。天津西沽大学又有历年,其学科阶级,夙在高等学校之上。江浙各省及湖北武昌,亦方议建立大学,北京既称国都,反出行省之下,本末倒置,贻消外人,此则停办大学之未可三也。

且国家建立大学,其宗旨与中小高等各学校不同。中小高等皆造就学生之地,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各国大学如希腊、拉丁、印度之文学哲学,此外尚有多科,皆以为文明国家所不可少,设之学官,立之讲座,给予优薪,以待有志。有来学者,得其师资,即使无人而各科目为研究,探(绩)索隐,教思无穷,凡所以自重其国教化之价值也(日本有森泰来者,为全国中能诗之第一手,而其大学即延之以为诗学讲师。夫日本之于汉文,早已视同刍狗,于诗学乎何有?此其专为目前效用计哉。亦所以备具大学之科目,而自隆其国家之声价也。其余如吾国小学、经学及阳明心学、佛教梵文等,无不加以特别之研究。彼固醉心欧化,而其保全中国旧学若此。今日革新方亟,旧学既处于劣败之地,势难取途人而加以强(耳舌) ,顾于首都大学,似不妨略备各重要主科,以示保存之意。全国之大,必有好方敏求之土,从而为之者。即使向往无人,亦宜留此一线不绝之传,以符各国大学设科之急。至于科目,亦宜详加甄采,以备仿循,不独为造就目前学生计也)。如此则学生之人数多寡有无,皆不足以沮进行之计画。况既为全国比较差高之学校,当亦有比较相当之学生,既有造就之盛心,必不患无学者。此次开学,蒙总长途校,有设立研究会之政见,但若依前说办理,则功效当复相同,是则为吾国保存新旧诸学起见,停亦之议之未可四也。

至于养校之经费,则窃以谓今之大学,固当先问其宜存与否,存矣,则当问其进行之计画为如何,不得以筹费之难易为解决也。如费之难易为解决,则今日财政窘迫现象何如,国家必一事不兴而后可。不为积极之经营,而徒为消极之计算,虽举国之生灵,咸令稿饿,其于国家大计,所补几何?假必为建设之事,则国家肇建万端,所需经费何限,区区一校所待以存立者,奚翅九牛之一毛?其所保持者甚大,所规划者至远,如此,夫何惜一年二十余万金之资,而必云停废乎?”此则不佞所大惑不解者也。

至于斯校以前办理之未尽合法,固为学界所共知,但今所急宜提议者,在于存废问题。如其必废,则何所复言;如尚可存,则种种改良手续,方自今始,岂得因循苟率,而以偷惰为安?但本校重开在大乱停阁之后,加以暑假期迫,生徒未尽来归,故虽稍稍布置,只能粗立纲领,终未确定规模。以议者纷纭,既有结束种种问题,自不得不先详存废理由,以凭核断。大部如以鄙见为不然,则方来之事,请待高贤。若以为犹有可从,则改革之谋,请继今以进。谨议。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