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1 信息来源: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他们,是北京历史悠久的胡同社区,是全国城市基层民主选举的先行者;
我们,是北大蓬勃发展的新学院,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先锋,致力于探索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群体走到了一起;一腔爱国的热情,一种共同的追求,让他们在党群联动创先争优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从此结下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北京市东城区九道湾社区合作共建的不解之缘。
从和谐校园迈向和谐社区,再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一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跨步,使学生党组织切实发挥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共建活动秉承北京大学的优秀的历史传统,学生党建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不仅飘扬在象牙塔之中,更是飘向社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取得了丰富的党建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强强联合 开创多方党建资源的协调共享
大学生不能只生活在象牙塔里闭门只读圣贤书,应走向社会关心国事天下事。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学院党委认为学生的培养是个综合工程,不仅需要在校园内接受科学知识的系统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全面养成,更需要在此过程中广泛汲取校外党建的甘露,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智力优势和文化传承引导功能,切实走理论结合实践的道路。学院党委决定引入社会资源、关注城市社区这一社会细胞,开展党建共建活动。
北京大学与九道湾社区党委共建启动仪式
通过前期了解和沟通,学院党委将目光投向东城区北新桥九道湾社区。这里是北京市第一个直选平房社区,皇城根下,民风淳朴,和谐社区建设热情高涨,有着率先实现首善之区的强烈愿望。同时,社区有离退党员近200人,这些党员实践经验丰富,是党内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这些老党员的优势来教育广大学生党员,成为学院党委引入的重要社会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改造和世界城市的建设,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环保科学知识、环境与疾病防控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社区党委急需一个能够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社区离退休党员的生活、充分发挥他们余热的平台。
从2006年下半年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党员开始走进社区,宣讲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初步满足了居民的环保知识需求。同时,社区居民也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和“为民便民平台”,“老党员”和“小党员”们通过建立“帮扶小组”、“结对子”等形式开展互助活动。
环科学院、九道湾社区、吴裕泰茶业公司三方共建活动开幕式
随着学院与九道湾社区共建工作红红火火的开展,这一形式又吸引了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加入。目前,共建模式已经逐步发展为“2+X”党建模式,即以北大环科学院和九道湾社区两方党组织共建为基础,引入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北新桥邮局、东城区消防中队等单位的党组织资源,构建了跨领域、跨行业、跨辖区、跨部门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区共驻共建的实践,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整体合力,几方党组织共建共融,资源共享,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社区稳定和谐、企业发展创新”的“三赢”目标。
思想先行 用党的力量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
政治理论虽然已经进入课堂,但要真正进学生的头脑,内化于精神支柱外化于实际行动,必须要使学生对理论学习有直观性的理解。在共建中,学院党委承担了一些社会单位党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理论培训的教育工作。学院组成了“学生理论宣讲团”,定期为社区、企业宣讲理论。要让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听得进去,就不能对着书本照搬照抄,必须要把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为帮助学生先吃透理论,学院党委安排了几名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党员教师作为理论辅导员,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指导。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研究生十七大理论宣讲团走进了社区,他们利用视频、动画等方式,为社区党员、企业党员解读十七大精神。宣讲结束后,许多同学争相拷贝课件,拿回去学习借鉴。
理论由虚变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来佐证。在党员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定期到社区、企业座谈、参观。同学们翻开九道湾社区党委的民情日记,居民的大事小情,上面记得一清二楚。“听着居民讲述着社区党委7名干部每天至少用半天时间入户走访,我突然发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我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一位学生感慨地说。九道湾社区的公推直选引人瞩目,是基层民主的有力推进。回到学校,党委要求党员教师结合生动的案例及时进行理论讲解,加深了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学生党员与社区老党员举行恳谈会
双方党员一同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
共建中,社区和企业也以各种形式配合学校大学生工作的推进。社区党委组织了老党员教育团,定期到高校为学生讲解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吴裕泰公司则以开展红歌会等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大学生通过了解国情民情,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学习理论、传播正确思想认识的自觉性。
知行合一 以专业和爱心服务社区
高校党建面临着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考评标准较为单一、日常培养教育内容和活动开展形式不太丰富、党员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为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高校、社区共建合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党员到社会大课堂中去磨练与感悟,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思想理论的认知,找准自我完善的目标。
爱心帮扶见面会
“世界环境日”向社区小朋友发放环保购物袋
学院党委定期与共建单位召开座谈会,积极挖掘居民的需求,通过搭建志愿平台、定点建立志愿岗位,竭力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在党员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通过传授节水节电节能小窍门以及再生纸的制作、讲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及引发疾病的防治、宣讲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建设、为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家庭子女提供无偿的家教服务等形式,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开展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困难群众的爱心“1+1”结对帮扶,让学生通过帮助孤寡老人、照看残疾儿童、志愿服务等获得了内心的升华和对社会的真切认识。与此同时,注重发挥环境专业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先锋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在长期深入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党员了解了居民环保需求,收集整理了居家绿色创意,在唐孝炎院士的指导下编写了《居家环境与健康》一书,作为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
学生党员在社区宣传垃圾分类
环科学院与九道湾社区已然成为基层党建共建一个“铁打的营盘”,2006年至今,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但两家单位的共建合作关系一直在持续深入推进,并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关注和肯定。2010年、2011年“同在党旗下 携手创和谐”高校、社区共建先后被北京市教工委和北京市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建创新项目”,2012年再次荣获北京市创先争优理论与实践优秀项目。
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每一次和九道湾的共建活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热情慈爱的大爷大妈在盼着他们,有活泼可爱的弟弟妹妹在等着他们,那里有群众的浓浓亲情,更有党的恩情的沐浴,那里是负笈远行游子的心灵归属,那里是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的阵地。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快乐,在奉献中收获成长。从奥运会到世博会,从纪念建国60周年到建党90周年,每一个重要的日子,都少不了学院学生和社区的党员共同参与的身影。五年多来,双方累计开展了百余次共建活动,受益人数达上万人次,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和固定化,活动效果深入人心。今后,学院还将继续携手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能永远焕发青春活力。
编辑:焱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