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章政:深化理论认识,消除疫情“后遗症”,确保平稳发展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务实,离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距离很近。在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取得成绩的同时,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报告八个部分中,核心内容的六个方面分别围绕保就业、保民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内需,脱贫攻坚,外贸外资,社会事业等重要问题,对全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

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提出年度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同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长期化,提出两个1万亿元的经济救助方案,即2020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说明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和不确定性非常大。由此,可以理解为2020年宏观目标,就是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为了落实2020年的这个宏观目标,我们认为,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和贯彻,从理论高度把握总理报告的精神实质,从实践出发应对冲击、消除各种疫情后遗症,切实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一、深化理论认识,把握经济活动的属性

在李克强总理报告的第二部分,关于今年的发展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把握当前经济社会运行的特征和属性,为实现平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基本方法论。

第一,从经济活动的本质来看,“经济循环”相比“经济增长”更加重要。所谓经济增长,狭义地讲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个头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即产出规模的不断增加。经济循环,强调的是把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组成一个链条,形成交换、分配、消费之间有机联系和过程。简单地说,前者比较偏重生产,后者更关注生活;前者可以临时停顿,后者不可一时中断;前者可能是一国一样,后者则是千国一律。疫情的发生使人们看清了经济活动的本质,也使我们明白了社会真正需要什么,只有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才是百姓生计所需、才是经济成熟的标志。所以,总理报告中提出的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首先就是要保障正常的经济循环不受影响。

第二,从经济活动的目的来看,“有效GDP”相比“GDP总量”更加重要。所谓有效GDP,就是GDP的质量。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约为100万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其中部分GDP无法进入市场,或者即使进入市场也无法实现商品价值等问题时有发生。例如,近期央视新闻栏目《每周质量报道(CCTV-13)》关于部分商品质量的调查,披露了有关“三无口罩”“伪劣测温仪”“老人鞋问题”“有机茶乱象”“智能电视问题”“电动车充电桩风险”“儿童座椅隐患”“APP个人信息违法”等,暴露出GDP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是要从过去注重GDP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即使在经济总量不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有效GDP,提升GDP质量,以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第三,从经济活动的理念来看:“开放合作”相比“片面竞争”更加重要。180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 1809-1882)在《物种起源》第一版中,对自然进化现象使用最多的词汇是选择(SElECT)、演化(EVOlUTION)、转化(CHANGE),直到1838年达尔文偶然读到T.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之后,受此影响才开始谨慎使用“竞争”(COMPETE)一词。可见,竞争应该是进化中一种特殊的现象,而不是一般。竞争与合作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主观利他,如果竞争可以一般化,自然的多样性可能也就不复存在,因为零和的结果只会留下一个(或一类)物种,这显然不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其实,市场经济制度为了防止竞争法则一般化,古典理论早就提出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实践原则。要实现“公平”“等价”的竞争,就意味着市场法则中已经暗含有“主观利他”的要求,因为公平、等价的背后(本质)是利己和利他的均衡。但遗憾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总想把竞争原则一般化,其目的是要达到把种种市场结果普遍化、进而正当化。如果用一般化的竞争原则去指导实践,结果只能是利己主义和单边主义甚嚣尘上,被摧毁的首先可能就是市场体制本身。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的防疫表现和极端言行,不过是这个片面的竞争原则的脚注而已。由此可见,为了恢复真正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了把市场法则中被丢弃的利他精神重新呈现,开放与合作主张就显得尤为珍贵和不易。这也正是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和今后世界经济秩序构建中,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历史价值所在。

二、有效应对冲击,消除各种疫情“后遗症”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长期化和常态化,在正确把握经济活动的要求和属性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复工复产和正常生活秩序,尽快消除各种疫情“后遗症”,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十分重要。

第一,在消费领域,防止消费品的质量缩水。推动消费市场回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鼓励和支持零售、餐饮、旅游、文化、家政服务等涉及百姓生活领域改善服务、提高品质尤为迫切。例如,据调查自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消费保持高速增长的农产品和生鲜品,52.2 %的受访者认为电商平台在把关农货品质方面需要改进,37.2%的受访者表示电商平台需要优化服务质量等,而一高三缺(物流成本高,缺资金、缺人才、缺品牌)是矛盾的根源。为此,在消费服务等相关领域尽快制定专业化标准、严格品控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全程溯源、提高消费满意度十分迫切。

第二,在生产领域,防止中小微企业活力低迷。新冠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对中小企业经营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和冲击。当前各地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劳动、原料、订单等新一轮竞争压力。例如,素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自2019年底以来企业平均存续年限持续缩短,最近已从3.48年降至2020年3月的2.66年。据统计,除因市场监管力度加大促使部分列入异常注销的企业外,2002年3月企业平均存续年限较2月进一步缩短0.3年。因此,保障民生和就业,稳住市场主体,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是当务之急。

第三,在流通流通,防止货物流转梗阻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以来全国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较去年同期明显下滑,情况较好的2020年4月仅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5%左右。近期线上销售呈现高速增长的生鲜产品为例,消费者在线购买较多的主要是果蔬和五谷,占比均超过五成,肉蛋、水产、菌菇等购买比例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不少品类生鲜品的运输成本偏高、损耗大、供需无法有效匹配。因此,未来加强货物流转,提高货物周转量,补足冷链物流短板是保障商品流转、防止流通梗阻的关键。

第四,在金融领域,防止服务政策不落地的问题。金融稳定和强化稳企作为三大攻坚任务之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银行开展信用贷、拓展政府融资担保覆盖、提高普惠型贷款增速、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以及探索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策略等,体现了政府加大金融实策的力度和决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不具备独立的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筹划能力。实施强化稳企的金融政策,必须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扩大各分支机构和银行网点的经营权限,这就对当前的银行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提出了极大挑战。此外,商业银行作为营利机构的竞争性和作为政策金融的公共性之间,由于角色和功能的错配,也将会对上述服务政策的落地效果带来诸多限制和影响。

第五,社会领域,防止居民心理创伤愈合难的问题。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的应对模式和隔离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良好效果,成为人类抗击病毒史上的一个典范。但应当看到,由于采取了长期封闭和强制隔离的手段,社会正常的生活节奏和交往方式被打乱,消费者心理和情绪的种种变化在所难免。今后,随着疫情防控的长期化和常态化,人们的自由流动依然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收入、就业、通胀、发展等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必须警惕社会对未来担忧和悲观情绪的扩大。为此,千方百计帮助消费者调整好心理状态,恢复市场信心,摆脱疫情反应将是下一阶段与防止疫情反弹,复工复产相并列的又一重要任务。否则,我们期待的消费市场恢复性增长有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圣人云:生死祸福在于己而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切皆如,命运使然。面对复杂多舛的国际情势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影响,为了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目标,为夺取抗击疫情战役的最终胜利,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维度认清方向、从理论高度分清真伪、从现实角度理清问题;用发展保稳定、用稳定促发展,努力开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和发展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作者介绍:

章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政策与产业组织理论、环境经济与农业合作理论、东亚经济与日本经济制度、企业战略与企业信用理论。

专题链接:聚焦两会2020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