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王大树等: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筑数码抗疫四道防线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工作,提出“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我在这方面谈点体会和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坚决打赢武汉和湖北保卫战并取得决定性成果。对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住疫情,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非常不容易。关于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很多人进行了总结。政府执行力强,壮士断腕,武汉封城;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调派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人们谈得很多了。这里我想专门讲一下我国的技术优势。

目前,我国以大智移云5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有9.04亿,互联网普及率64.5%;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亿,平均人手一机还有富余,手机早已不是奢侈品而成了生活必需品。而且,我国手机实名制实现了手机与个人的实名绑定。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人隐私意识尚不强,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机会窗口,通过暂时淡化个人隐私来提升防控技术能力,因为在非常时期当务之急是不得病,活下来,在这样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要优于个人的隐私权。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知道个人现在、过去、甚至将来的空间坐标。第一,从技术上来讲,人和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现在位置可以容易地通过手机或者汽车的内置功能来发现。第二,除了定位以外,更妙的是可以追溯以前的踪迹,这对寻找密切接触人群非常重要。仅仅依靠感染者个人的回忆,无法准确和全面锁定密切接触者。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位置数据乃至一系列相关的蛛丝马迹来追踪感染者的传播路径。不仅可以迅速定位感染源,而且配合关系图谱即可锁定密接者,以便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第三,大数据还可以预测个人将来的大概位置。海量用户产生的搜索请求潜藏着搜索者的行为意愿,可以推断他们下一步的行为轨迹。例如,通过观测海外华人、留学生、返校学生、武汉居民的网上搜索痕迹可以大致预判他们的回国、回家、返校或外出的意愿和目的地。因此,无论是疫情趋势判断,还是老百姓生活、企业复工情况,网上搜索的痕迹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这从侧面反映搜索的价值不仅表现在连接人与信息,更体现在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的生活变化的前瞻洞察。所以,研判疫情的一个角度是通过搜索大数据发现群众行为的“风向标”,以便下好“先手棋”。

虽然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疫情远没有结束。我认为,常态化防控战略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方面的技术优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好从境外到国门、从国门到家门、从家门到单位门的全链条防控,提高抗疫工作的技术含量,精心构筑四道防线,层层设防,处处阻击,用入境码防止输入,用健康码防止反弹和扩散,大打一场数码战“疫”,力争“数”战“数”决,“码”到成功。

一、入境防线:“码”上入境

实行手机入境码制度。有意归国者应同当地的中国使领馆联系,提交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知晓国内的防控规定和隔离流程,签署遵规保证书后获得手机入境码。因为原则上一律集中隔离,特殊情况者应在登机前三天通过手机提出居家隔离申请以便同小区协商是否批准。

登机口首次测温,体温正常者扫入境码登机,并将情况汇总通过联防联控机制通报中国机场海关,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二、居住小区防线:“码”上居住

对少数因特殊原因批准居家隔离者,经核酸检测阴性后,做到从入境检疫到家庭“点对点、线对线”无缝对接。居家隔离者凭入境码换发黄色健康码,佩戴蓝牙手环同APP配对使用;有条件的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家门贴上居家隔离的提示,专业保安定期巡视,或者安装侦测摄像头;也可以利用手机上“附近的人”的功能来监测是否守规在指定区域;每天定时报告体温,有条件的配备可穿戴体温仪远程监控;隔离期间严禁外出,如有违反转为集中隔离,时间从头计算,并纳入个人失信黑名单。

目前多数地方对出入小区人员实行临时通行证加测体温,对外来人员采取登记加测体温。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高峰时期检测点排队;来人登记共用“一个本子一支笔”,有交叉感染风险;临时通行证有的没有照片,有的有照片也很难做到人证绑定,冒名顶替时有发生;仅在进入小区时登记,不掌握离开小区的时间。我建议以后小区管理全部实行电子健康码手机扫绿码通行。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提高小区出入管理的效率;通过扫码识别,可快速查明来人的健康状态;登记系统设置离开和进入两个选择,进出时间同时掌握,可以提高确定密切接触者的准确度;扫码是无接触登记,避免纸笔的交叉感染风险;手机加上人脸识别可以实现个人和手机的绑定。

三、交通防线:“码”上通行

集中隔离期满无症状且再次核酸检测呈阴性者,网上通知小区回家居住,配合社区进行登记、随访,纳入网格化管理。通过当地“电子健康码”申报模块进行身份核验和健康登记,申领绿色健康通行码,作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工厂厂区以及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本市通行。

地铁、地面公交是人员大密度聚集的场所。现在北京市地铁已经采取了预约乘车、扫码进站等降低人群密度且少接触式的乘车环境。建议在全国推行上下公交车健康通行码扫码监测,通过大数据交互平台,监控每位出行者及其接触者信息。

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建立了“健康通行码”,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要抓紧各地“健康码”的技术对接和数据汇总,支撑跨省互通互认功能,实现健康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健康码”在全国“一码通行”。以四川和广东为例,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先在川领取防疫健康证明,当地医疗审核机构将其健康信息数据经四川省政务服务平台推送到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广东省“粤省事”通过此一体化平台共享此人的健康信息,并集成到本地区的“粤康码”中,通过本地“粤省事”平台展示,即可实现对这位四川人信息的核验,从而生成新的健康通行码,他凭新码当地通行。

四、办事防线:“码”上办事

在常态化防控期间,人们免不了要到一些单位办理事情,这里的单位指的是广义的单位,既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包括饭店、咖啡厅、茶室、商店、农贸市场、理发店、美容店、足疗店、浴池等人员聚集的场所。

扫健康码进出单位,处处留痕。除此之外,如果发生了交易行为,要求尽量电子支付,以利于日后追溯。以饭店用餐为例,扫码支付可以记录桌号、就餐时间段,在茫茫人海中可以锁定同感染源有时间和空间交集的密接者。

作者介绍:

王大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学、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行为、经济形势分析、企业竞争等。

辛灵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金融政策。

程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的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50多篇,主持和参与过十余个各类课题,主持和参与过80多个咨询项目。

专题链接:聚焦两会2020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