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王熙:统合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做好六保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

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党中央又一次强调了六保工作: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针对这一点,我的各位老师和同事在我之前都有了特别深入细致的解读。今天时间有限,我想就结合我的研究方向从另一个视角来谈一下一点点我对货币、财政政策的认识。

单就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说,在本次两会召开之前,有许多经济学界同仁在是否应该进行“赤字”货币化有了诸多的讨论。刘尚希老师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由此引发了一场基于从财政纪律反驳至利用货币数量论反驳的大论战。这一论战的核心之一即货币数量论是否成立,基于我们对多国极长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传统还是非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是否成立本身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产泡沫是否一定是有损社会福利的也值得我们重新探讨。

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坚决维护科学而有效地使用财政政策工具,分制财政、货币政策(周小川老师、马俊老师以及赵锡军老师等都有提及)。但是,我发现财政政策对价格的影响在国内似乎很少被提及,但事实上在对于价格的决定因素里不只有货币:(在给定货币发行量的前提下)价格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由政府未来盈余折现决定的(Cochrane 2019),因此这一理论也被叫做Fiscal Theory of Money。这个理论和货币数量论告诉我们,一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民众对政府的信心,都会对于通胀本身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财政赤字不顾经济发展而无休止地增加,这一定会导致恶性通胀,于经济无利。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增加财政赤字。一方面,应激性财政政策在关键时刻是必要的,是为了保证我们能度过难关,更好的调整经济结构,应对短期危机,增强经济长期动力,另一方面,财政、货币、金融政策清晰的分制是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行使政府职能,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长期坚持货币财政纪律。

我们回过头来看到早些时候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而事实上清华大学的吴晓琳老师应该在今年2月份就提出了发行至少1万亿特别国债的提案。我相信各位前辈同仁老师,包括周老师、吴老师和刘老师事实上都深刻意识到了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其分歧只是在对于对于央行在疫情期间如何向社会提供融资的行为上,真理自然是越辩越明,但究两方的想法在根本考虑上有其一致性:值此救亡图存之策略,我们采取各类刺激手段都是权宜之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应协调好、执行好财政货币政策,稳信心,稳民生,留住青山绿水,做好六保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

因此,这就谈到了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另一个我所认为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强调区域协同发展。

事实上扶贫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有利于财政、货币政策工作实施的有效性;首先收入、财富不同的群体和地区对于经济刺激政策反馈不同, 因此各类政策对于经济的刺激也会随着不同收入、财富的不平等情况而不同。加大对于低收入人群、地区的保证,更有助于提高经济对于各类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政策本身会作用于收入、财富的不平等,因此各类刺激政策在实施时通盘考虑,需要充分地考虑到社会不平,比如此次政府报告中所提及的提高医保补助、养老金以及扩大保险、低保范围,在两会之前各个地方政府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券,都是为了充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需求。最后,帮助困难群众、贫穷地区使得他们能更有效、更密切地能参与到经济建设之中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盘活各个层面、各个区域的生产要素,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遭受如此重大冲击之下,政府工作报告不提经济增速目标,但中央政府依旧不忘最困难人民群众、不忘最贫穷落后地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制度的根本不同。不提经济指标一是由于未来依旧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更是因为党和政府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想货币财政金融政策是放之世界皆有的,但是能在危机之时,不忘困难群众,不忘最贫穷落后地区,坚定强调人民至上、维护人民利益,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这就体现了我们党坚定强调人民至上的根本特色、鲜亮底色。

作者简介

王熙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资产定价、货币经济学、强化学习及数值计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