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旗帜”系列报道之四】“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记元培学院2006级本科生谷宇辰

【编者按】他们是北大学生的卓越楷模,是学生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信念坚定、追求远大,在他们心中镌刻着对信仰的执着、对奉献的热情和对进步的追求。他们的经历闪耀着燕园特有的学术才情、蓄积着对民众、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于对世界的勇敢担当。他们就是在燕园成长起来的北大优秀学生党员,是我们身边的旗帜与榜样。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体学生党员中的广泛开展,大力创新学生党建工作,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于2009年5月联合启动了北京大学学生党建旗帜引领计划。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启动了“身边的旗帜”——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党员系列报道工作,广泛宣传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有效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砥砺德行、坚定志向、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惟愿:通过汇集和展现这些现实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榜样鲜活的成长经历、人生抉择和感知体悟,让大家在前行道路上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踟蹰,在面对选择时多一份智慧、少一份迷惑,在逆境之中多一份坚持、少一份退缩,在理想面前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学生都能在旗帜的引领下坚定前行方向,在面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信而从容。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记元培学院2006级本科生谷宇辰

人物简介:谷宇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6级本科生,就读于环境科学专业,保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任元培学院2006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元培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北大团校副秘书长。积极参与学术科创,在北京大学第十六届、十七届“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中先后获得特等奖、一等奖、跨学科竞赛一等奖、特别贡献奖二等奖。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共青团标兵、优秀共青团员、“本科生学术希望之星”等称号,荣获北京大学创新奖。

有这样一位学生党员:他行走于中国的偏远农村,研究成果在“挑战杯”等学术比赛中屡次获奖;他奔波于学生工作的舞台之上,身兼数职致力于投身社会实践;他徜徉于燕园的湖光塔影之间,在纷繁之中静静思考生命的方向与价值。党支部书记、院团委副书记、“挑战杯”特等奖……在那些耀眼的光环之下,会是一种怎样传奇的智慧与人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我们走进了谷宇辰的故事,感受一名学生党员如何用行动把人生诠释出精彩。

坚持服务理念,投身党建团建

谷宇辰在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务实,这份从容与坚定让他自信地担起了“党建”和“团建”这两副沉甸甸的担子,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重。担任党支部书记、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北大团校副秘书长的他,对党团建设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他说,“做好党团组织工作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服务青年。服务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只有把服务学生的工作做好,才能扩大党团的影响力,真正实现党团建设工作的发展”。

谷宇辰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开展党支部工作的经验。在北大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环境里,搞组织生活和党团活动最好不要“一刀切”,应当结合具体的条件和情况,着眼于同学们的发展需求,让大家感觉到有所成长、有所收获。这样才能真正凝聚支部成员,带动更多同学的成长。

“实在”,是谷雨辰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这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究竟面前的这位青年是怎样把“实在”二字落实在工作中呢?

在学院的共青团工作中,谷宇辰在老师指导下推行团校改革,深化团校培训理念、提高团校培训定位、转变团校培训模式、激发学员主体热情,组织编写了元培学院团校第一本《学员手册》;在北大团校副秘书长的岗位上,谷宇辰参了第26届北大团校的各项培训活动,负责《北大青年时事评论》的编辑工作。在党支部工作中,谷宇辰清醒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将其以细节设计或是实践活动的形式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用一种“走到同学们中间”的姿态开展党支部的工作,获得了“润物细无声”般的效果。在开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谷宇辰带领支部成员来到牛街考察,采访居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兴致勃勃地听居民们讲故事,感受北京城30年的变迁与发展。活动结束之后,谷宇辰还组织了宣讲会,让没能亲身参与活动的同学也同样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

身兼数职,但谷雨辰却没有丝毫的厌倦,他笑称自己是尝试落实“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原则的一个鲜活案例:扎根共青团工作,让他的脚下有了一方更坚实的土壤;投身党支部生活,更让他看到了头顶那片广阔的天空。正是得益于工作上的交叉和带动,让谷雨辰有了更执着的内心和充满力量的臂膀,能够承担得起那份属于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奔波乡间田野,眺望学术星空

“环境科学为我提供了洞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思考全新社会秩序的逻辑基点,它着重培养人的一种问题意识”,作为一名元培学院的学生,谷宇辰在课程选择上享有更为充分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也曾让他彷徨而无措。大一时的谷宇辰,既倾心于自然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也醉心于社会学科广阔的思辨空间。谈起最终选择环境科学的决定,谷宇辰认为,正是它融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自己,交叉学科往往蕴藏着理论框架与社会事实的互动与激荡,存在着无限的未知与可能。

带着这样的求知欲,更带着作为一名党员的社会责任感,谷宇辰在乡村小路上辟出自己的学术方向。第一次参加挑战杯的时候,谷宇辰几乎还没有接触过社会科学的专业训练,然而他却以一篇题为《苏北地区基层民主改革调查》一举摘得特等奖。关于这其中的缘由,谷宇辰谦虚地说,“其实研究方法都是相通的”。谷宇辰坚持认为,在面对纷繁世界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而这也正是他聆听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喜怒悲欢、触摸苏北农村基层的民主变革、追索天山脚下乡村教师的求索坚守的理由。

行走在中国农村的路上,谷宇辰看到了只有两名教师的乡村小学、只有三分之一可用的黑板、为互相取暖而蜷缩在角落里听课的孩子……当面对着社会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思考着一个北大人应当思考的事,思考着许多年轻人不愿投身农村建设的现状。

乡村社会的跋涉启发了学术上的探索,谷宇辰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好评,但更让人钦佩的是其中透露出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谷宇辰将自己的实践与学术成果归结于兴趣和担当。“我一直很想尝试探析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几次实践让我感觉到,不深入农民的生活中而单纯做理论研究,很难真正提出有效的应对之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对于谷雨辰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便是自己值得扎根的地方。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谷雨辰的心里却装着辽远的星空,他说,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去记录国家的伟大转型过程,用思索拨开基层运转脉络上的纷繁迷雾。此时,我们在谷雨辰的眉目之间读出一种坚定,那目光的背后定有一位学生党员、一位北大青年鸿鹄志向。

觅得生活支点,乐享诗意栖居

谷宇辰的时间表里列满了学习与工作的各项事宜,但他笑称自己是一个“喜欢生活有滋有味的人”。他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述生活的美好瞬间:在天高气爽的秋日,到圆明园湖畔观宏大日落;在雪后初晴的早晨,到万寿山俯瞰素白的大地。春风和煦,去公园赏海棠花开;夜深人静,在未名观朗朗明月。

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之中,谷宇辰繁忙但从不奔波,心中保持着一份淡定的从容与恬然的诗意,这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大学四年,学术科研、出国交流、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看似无关的经历背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焦点——对社会现实和中国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正是这种强烈的追求,触发了谷雨辰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学生工作的行动,点燃了谷雨辰投身学术科创、参与对外交流的愿望。这种追求,源自于他曾庄严举起右拳许下的誓言,源自于他面向鲜艳的党旗所油然而生的担当意识。谷雨辰,用他的行动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成长路径,宣示着自己内心之中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

当把关注中国现实的热忱与责任作为生活的支点,纷繁的工作任务和沉重的学习压力也就不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成就人生美好愿景”的方式。他站在更高处俯瞰着自己的生命,于是繁忙变得井然有序,复杂变得可运于掌,胸怀坦荡,脚步方能从容。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美国著名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可以作为对谷宇辰的概括:潜心学术又直面当下,自我激励又带动他人,生活繁忙又充满诗意。在不倦的思考与奋斗中,他犹如一棵正在茁壮向上生长的大树,相信就在不远的明天,他便能拥有抵挡风雨的力量,成为那片森林中的标杆,为身边的幼苗指引成长的方向。(文/林起贤、黄昳婧、刘彭媛)

 

编辑:云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