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教师”讲座之杨立华:以格致之道获刚毅之德

“儒家是平正阔大的,不空洞地讲修心之道”、“其实,真正的儒家是刚毅的,说儒家精神软弱是对儒家最大的误读。”11月27日晚,十佳教师评选活动讲座之“杨立华:格致之道——在物境中体认天理” 在二教205举行。北大哲学系杨立华教授与听众展开了一场关于儒家格致之道的对话。这场“十佳教师”候选人之一杨立华老师教授的专场讲座,是哲学系“社会•文化•心灵”系列活动的第三场。

“学习哲学不要被大词吓住,应超越词语崇拜症。”杨立华首先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见解,世人以“内圣外王”为儒家之道,却被这样过于宏大的词“吓住”了;其实,儒家思想是“平正阔大”的,儒家思想的真正概括,应是《大学》“八条目”之中心环节——“修身为本”。唯有修身才是切切实实地面对人生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明达、刚强之境。他进而围绕修身展开详细说明,人修身的可能性,在于“人性与圣贤之性无异”,人人皆可为尧舜;而修身的必要性,则在于首先成就自己,才可能实行教化,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接着杨老师具体指明了儒家的修身成圣之道:“从内在影响外在”和从外在影响内在” 两条相辅相成的道路。杨立华教授尤其强调儒家从不空洞地讲修心。“尽饰之道”,“齐明圣服,非礼不动”,从具体的外在仪容、言行的改变来逐渐影响人的心灵状态,是修身方法的重要方面。

“道”是“平正的、所有人都可以走的;只有少数人可以走的不叫‘道’,那叫‘钢丝’”。杨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引起在座学生笑声和掌声。

在阐明修身为儒家之要义之后,杨立华教授选取《大学》中的“格致、诚意、正心、修身”四条目为主讲内容,进一步详细地阐发儒家格致之道。格致之道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是格物致知。因为儒家相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有造化的根源,所以可以通过研究事物以体认天理。格物致知就是要接近事物,一方面要通过研究事物的道理,明彻如何更好地对待物;另一方面研究事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格物致知”解决了对道德知识的认知的问题。“格物致知”之后便是“诚意”,即“毋自欺也”。在明彻了道德知识之后,要能做到“如恶恶臭、如好好恶”,自然而然地将道德原则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诚意解决的是一个道德知识的实践问题。而“正心”则是在此基础上,一种好的心灵状态的描述。“至人之心若镜,要做到公正无私、无滞。”其中,“无滞”不是说儒家要反对人有情感欲念,事实上儒家是认为人应该喜其所当喜,怒其所当怒。但是情绪不能滞留,要“不迁怒,不贰过”。杨立华老师随即以自己早年的教学经历为例,因为极少数学生上课睡觉而惴惴不安,难以入眠。“失眠20年,心不正也”,极其幽默地说明只有不滞留于身外之物,才能保持心灵的平和。最后是修身,重点在治人心之“辟”。杨老师引用孟子“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指出修养再好的人,在特定关系里也容易偏。要通过修身做到不偏不倚,不因为情感的好厌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格致之道是为了获得温暖而坚定的灵魂。”杨老师强调,“学儒家最容易忘的是刚毅之德。”儒家决不是精神软弱的,而是讲求自我承担的。杨立华老师引用自己最受用的儒家经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与众人共勉。说明人生的支点并不是通过向外寻找而获得的,人生的支点就在于自己勇于承担的过程当中。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杨立华老师以再次鞠躬为这场讲座收尾。整场讲座中,杨立华老师儒雅又不失幽默的谈吐、谦逊温和的态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简介:杨立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发表著作《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郭象<庄子注>研究》等,译著《宋代思想史论》《王弼<老子注>研究》等;,论文散见于《国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读书》等学术期刊。杨立华老师为哲学系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以及“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等专业选修课,均深得学生好评。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