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教师”讲座之卢云峰:变迁社会中的宗教与治理

宗教不仅仅是拥有信徒的组织,更是对内心的审视与净化,是一种人生态度。12月6日晚,十佳教师评选活动讲座之“卢云峰:变迁社会中的宗教与治理” 在二教405室举行。现场座无虚席,卢云峰用平实的语言展示了宗教的奥秘,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凸显了学者的风范与魅力。

此次讲座从“中国是否有宗教”、“如何看待宗教”、“宗教的治理”这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学界对中国是否有宗教的问题存在分歧,一些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宗教,而某些社会学家则认为中国是一个宗教的国度。卢云峰持后一种观点。

我们该如何看待宗教?卢云峰先陈述了几种流行的观点,比如“精神鸦片论”、“宗教革命论”、“善良风俗论”。他认为,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得到一些经验研究的支撑,这说明宗教本身很多元。社会学家英格尔曾说,“在重要事物当中,几乎没有什么像宗教这样,人们对其知之寥寥,却又深信不疑。”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对宗教持有虚心的态度。

卢云峰就“如何治理宗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宗教与外部社会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张力,这是社会的常态。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压力、耐心和宗教团体适时的妥协都非常重要。

在讲座的最后,卢老师用用“性”“感”来阐述当代中国宗教的特点。他总结,中国宗教现象具有“重要性”、“群众性”、“广泛性”,但又毋庸置疑有一点“敏感”,研究的时候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宗教需要“三心二意”:秉持虚心、耐心和平常心;心怀敬意和善意。(文\宋宇)

人物简介

卢云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美国贝勒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其学术兴趣集中于宗教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著有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Lexington Books, 2008),论文散见于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ociology of Relig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海》等刊物。2007年来到北大社会学系任教,担任07级本科生班主任。2008年,卢云峰协同方文教授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同年,该中心举办了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2009年发起每年一度的中国宗教社会学工作坊,推动宗教社会学定量研究。2008年以来,卢云峰为《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海》等刊物连续组织多个宗教社会学研究专题

 

编辑:李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