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2 信息来源: 艺术学院
5月12日上午,艺术学院在学院434会议室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学院党政领导、各系主任、工会主要负责人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院长王一川主持。
研讨会首先播放了5月4日晚《新闻联播》播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的视频资料,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的行程与主要讲话内容。
此次研讨会主要由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结合亲身参与5月4日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的师生座谈会的经历,分享了在现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重要讲话精神向大家作解读报告。
叶先生说,听了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在北大的讲话,深受启发。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主要谈了以下两点体会。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北京大学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应该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吸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信;强调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思想,体现了宏大的历史眼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上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8月以来讲了多次,这次在北大再一次对其作了详细的论述。
叶先生认为,这些思想除了对全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之外,对北大也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特别的意义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醒全体北大师生,要以历史的眼光,进一步认清北大这所大学的历史使命。
叶先生说道:“北大的历史使命,可能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21世纪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宏扬中华优秀文化,并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使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有一种更真实、更全面、有深度的认识。如果说,北京大学在20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是把西方的优秀文化引到中国,那么,北京大学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应该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在这方面,北大学者过去做了很多工作,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叶先生本人的专业是哲学、美学和艺术学,几十年来也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上世纪90年代,叶先生和朱良志教授主编了一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10卷19册,1000多万字,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前后花了12年时间。这是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理论的一个巨型思想库、资料库,其整理编写属于基础性的工作。2008年叶先生和朱良志教授合作写了一本《中国文化读本》,这是在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关心、指导下写成的。该书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简体字和繁体字两个中文版本,以及英、法、德、俄、西班牙、阿拉伯、日、韩等八个外文译本。近6年来,叶先生和朱良志教授主持和组织编写了一部8卷本的《中国美学通史》,已于今年1月出版。他们还主持和组织编写一部7卷本的《中国艺术批评通史》,预计今年7月出版。中国古代艺术理论遗产(乐论、书论、画论、园林理论……)极其丰富,但一直没有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这两部通史的意义,不仅是产出了学术成果,而且也培养了学术队伍,一批年轻的很有发展前途的学者正在成长。
叶先生说:“这是说北大的历史责任,谈到我个人参与的一部分工作,当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但也可以多少折射出北大学者在宏扬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作的努力。”
创办“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另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这段话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面加了“中国的”这个定语,强调我们办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概念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办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的立足点是中国的大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文化,所以不能一切都照抄照搬哈佛、斯坦福。大学当然都是追求真理,但是办大学教育还是要考虑国情。办哈佛要考虑美国的国情,办北大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要考虑中国的文化。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中国当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比较缺乏,很多地区还属于贫困地区,这种种国情就会对大学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学习哈佛、斯坦福,不学习牛津、剑桥。在历史上,中国人对于学习异质文化从来有很高的热情,今天依然如此。在唐代,玄奘大师、义净大师先后到印度取经,回来都在国家支持下办了大规模的译场翻译佛经。义净主持的译场持续16年,参译者共83人,其中有13位外国人,还有32位官员,官员中有11位宰相(宰相级的官员)。如此大规模和高规格的翻译队伍,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仅此一端,即可充分显示中华文明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广阔胸襟。在当代,20世纪80年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出版,第一次就印了两万册。这么一本极其深奥难读的哲学著作,一下子就印两万册,这也是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没有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中国人学习异质文化的高度热情。但是学习异质文化不能照抄照搬,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这一点宗白华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从德国写给国内一位朋友的信中就说得很清楚。他说,他到了欧洲,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独特的价值。“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决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在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我实在极尊崇西洋的学术艺术,不过不复敢藐视中国的文化罢了。并且主张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宗先生在90多年前说的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准确。
从办大学来说,我们也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那么北大的传统和特色是什么呢?叶先生说:“当然可以列出很多条,但我认为其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北大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引导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一直强调精神世界、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就是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鲁迅的话,“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向上的道路走”,这就是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一所大学,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大学,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同时也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从哲学上看,正是这种精神生活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和神圣性。我们要看到、要重视北大的这个传统。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还要通过我们培养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学术、科学、文化、艺术成果影响整个社会,引导整个社会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叶先生举例道:“这两年我在燕南园51号院不定期地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就是想进一步在北大营造一种更浓厚的文化氛围、艺术氛围。这种文化氛围、艺术氛围的特色是钱学森、季羡林先生一再提倡的科学与艺术、人文的交融,而它的灵魂就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今年春节前我们举办了一次博物学沙龙‘观天地生意,赏博物之美’,请了三位学者讲演: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讲他们从事野生大熊猫和雪豹的保护,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徐健所长讲他们用摄影、摄像艺术从事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还有哲学系刘华杰教授讲俄裔美国文学家纳博科夫在蝴蝶分类方面的贡献。参加沙龙的朋友们都感到,在这些讲演后面,都闪耀着一种精神的光芒,一种对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他们都说,在别的地方,见不到这样的美学沙龙,也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一种人生的神圣性。这也许是北大的一种特色,一种传统,就是对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神圣性的追求。我想,这也许也可以归入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会有‘第一个北大’的范畴之内。”
叶先生的报告结合了自己多年的学术实践经验,以及北大的传统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引起了与会其他老师的深切共鸣,大家也都纷纷表达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想。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要求。大家作为基层工作者,一定会积极配合学校和学院的各项工作,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建设的大局,真抓实干,将日常工作落到实处,深入把握北大在第二个百年的新机遇,努力为中华艺术文化和中华学术文化的全球传播作贡献。
编辑:安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