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来交卷的”——77级校友谢维宪在法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编者按:2018年5月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77级校友谢维宪在会上发言。与会的140多名师生都被他的发言所感动。78级法律系校友、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当场赋诗《早课:欣闻谢维宪学长发言有感》(附文后)赠给谢维宪。本网特全文转发谢维宪的发言,以飨读者。

今天是一个大日子,我们迎来了母校120周年华诞,120周年双甲子的轮回,我们的母校正可谓阅尽近现代的历史沧桑,仍然屹立于中国大学教育的鳌头。

120年前,伴随着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我们的母校应运而生,她胚胎中的血液中就带有着变法、图强、开拓创新的基因。而40年前,北大77、78级的新生入校,也正是乘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突出地显示着与母校基因的传承。

今天,我们为母校庆生,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在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中独具风骚、名列前茅。我们为母校庆生与骄傲,还因为100多年来母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学人,大多成为担负起历史责任、影响和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各行业精英。我们为母校庆生与自豪,更因为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五四运动,以至于文革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事业,伴随着100多年来中国最汹涌澎湃、最波澜壮阔、最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我们的母校,要么引领风气之先,要么摸索探究方向,要么砥柱时代中流,纵使在战火肆虐的条件下,北大师生徒步千里多次转移,仍不放弃一个民族对教育的执念,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科学与文化传承的使命与重担。

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却无法掩抑母校独有的魅力与影响所焕发出来的璀璨光芒。以母校自豪已成为历届学子实现人生追求及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70年前,曾为北大职员的毛泽东带领着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来到北京城,他说:“我们是来赶考的”。而今天,我们77、78级的同年风尘仆仆地从全国、乃至世界的四面八方来到北京,回到母校,我们说:“我们是来交卷的”。向母校和老师呈上我们对专业知识和精神传承的人生答卷。随着我们中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工作岗位,完成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份人生的答卷才越发地显得弥足珍贵。

就77级而言,这40年间,我们80余名同学中走出了陈兴良、姜明安、何勤华、郭明瑞、张恒山、王绍光、李启家、曲三强、顾功耘、赵国玲、汤唯等20几位法学教授、博导、专家与学者。这里的每一个名字在法学教育界都是响当当的。走出了宿迟、宋凯楚、付长禄、徐杰、马迎新、赵汝昆、叶小青、宋健、郭彦东等一批高级法官、检察官;走出了陶景洲、王建平、庄宏志、丛培国、黄雄坤、张志强、翟建萍、兰晓敏等一批律师、大状甚至是国际仲裁师;走出了刘凤鸣、梅山、徐京斌、谢思敏、刘淮海、李华云、刘勇、王燕等一些国内外大企业及知名企业的高管、企业家;走出了何山、杜春、徐友军、赵高峰、袁塞璐、胡笑梅、顾雪挺等一批党政官员和法律工作者。当然,最了不起的还是我们中间走出了一位现任的共和国总理。

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我们诚惶诚恐地呈现在母校和老师面前,我们不清楚、不知道母校和老师们会给我们怎样的分数,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没让母校和老师失望,我们几乎用尽一生的努力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与“民主法治”事业做了自己问心无愧的贡献。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的成绩,而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脾气秉性、我们的精神气质又有多少共同的东西,又有多少母校的熏陶与传承呢?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词,四个字:温度,风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生牵挂,是母亲对孩子最有温度的情感输送,也是为人之子对温度最原始、最深切、最永恒的记忆。而四年的大学本科教育又何尝不是母校和老师对学子们最有温度的付出呢?校园生活,四年的朝夕相处所滋生和培养出来的那种最平等、最单纯、最不功利的同学之谊则可以说是最有温度、最可信任的友情之一。

兼容并包的校训就像是温度的种子,深深地扎根于北大人心中,为我们的精神涂抹了一层人文底色。她所涵盖的思想内容是广泛而深切的,其展现出来的豁达、自信与宽容的情怀则是最有风度、也最有温度的治学之道和做人准则。因此,北大被誉为最具个性、最有人情味的大学。在这一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自然形成了最具有人文关怀的气质与将心比心的性格特征。我可以举出许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特别有温度的感人故事,但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展开了。今天的这个纪念会,就是母校与老师及同学间温度的直接体现。

说到风骨,我想起了一段往事。2008年,77、78级同学也共同举行过一次30周年的纪念活动。活动的第二天,部分77级同学相约到颐和园去找寻青春的记忆,同学们刚集合,突然一阵急雨从天而降,于是大家迅速就近找了个房檐躲雨。一个同学感慨道:“人在屋檐下。”李启家同学则接了句:“就是不低头”。结果这句话引起在场所有同学的共鸣,大家一起高呼:“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同学们呼喊了许多遍,一遍比一遍声高,一遍比一遍坚定。

十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是北大人的狂妄自大,而我则感受这是我们从北大的先贤,如蔡元培、如辜鸿铭、如陈独秀、如鲁迅先生那里传承而来的风骨与桀骜不驯。他们的鲜明个性、他们的卓而不群、他们的横眉冷对、他们的慷慨悲歌,无不表现出宁折不弯、绝不苟且的铮铮傲骨,为我们后世北大人树立着榜样,无声地传递着人格的魅力。

北大思想自由的环境及先贤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了我们不羁的性格,给了我们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辨识的能力。从而也培养了我们不服输、不媚俗、不逢迎、不谄媚,在任何困难和压力面前都不弯腰、不低头、不放弃、也绝不随波逐流的气质与风度。这些正是我们共同的心性,是我们北大人的精神传承。

说来也怪,那天我们呼喊完“不低头”,老天爷似乎感动了,骤雨很快过去,我们迎来了灿烂的阳光。

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完成了职业生涯,各自回归到了自己的屋檐下,我相信,我们也不会轻易低下我们早已花白的头,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执着,一如既往地努力,正像我们中的老大哥何山一样,年届70仍活跃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线。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把做人、做事的温度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保持在我们彼此之间。我还相信,一向倡导民主、振兴、创新守正的母校,带着百年的厚积与传统,不断地呼唤,中国民主、宪政、法治的阳光一定会冲破骤雨和雾霾,普照神州大地,给亿万人民带来自由、温暖和安定。

最后,请允许我用艾青的一句诗结束今天的致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附:《早课:欣闻谢维宪学长发言有感》

吴志攀

2018年5月3日

维宪华堂越十年,

今朝感动学长言。

四词温度催吾泪,

一语真诚传学园。

强项不弯屋檐下,

有情天上换碧天。

相约十载重聚会,

风度长存待新篇。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又名维宪法庭,因十年前谢维宪校友捐资500万而命名。

编辑:麦洛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