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北大 一生燕缘——致敬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志愿者

编者按:百廿北大,静看历史风云变迁;此间少年,细听今朝热闹非凡。未名的湖水,泛着绿意,和着庆祝的旋律荡漾波光;园子的他们,穿着红衫,随着节日的欢呼舞动节拍。5月6日,校庆周已接近尾声,盛大节日中的助力者——校庆志愿者们依然在岗位上毫不懈怠地进行最后的服务。那么校庆活动中的他们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经过漫长的招募和选拔过程,共有2297名同学加入校庆志愿服务行列。身穿红马甲,胸前挂着志愿者证的他们,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北大120周年校庆贡献自己的力量。

早在5月4日之前,部分校庆志愿者就已经投入服务工作中。无论是第42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还是燕京大学校友返校活动中,志愿者们都积极承担起接待、引导、联络等工作。4月30日,校园服务志愿者正式上线,22个志愿者服务站都活跃着“小燕子”们的身影。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双一流”建设国际论坛暨北京论坛、校友返校校园服务、发展与公益论坛暨校庆交流会、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全球金融论坛、后校园原创音乐盛典……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都少不了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分散在嘉宾联络、接待、引导、安保、巡逻等各个岗位,用志愿行动迎接全球各地远道而来的客人。

 

校园服务志愿者为校友们指路

城市与环境学院16级硕士生李文博是5月4日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的志愿者,有一幕深深感动了她:当燕园情的旋律响起时,内场好多白发苍苍的校友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加入合唱。她表示,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她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师兄师姐们,虽然毕业多年的师兄师姐的年龄、工作有别,但他们对母校的思念与依赖和从北大人身份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从未被时间和距离冲淡。“北大放飞了一只又一只的风筝,风筝飞得再高再远,北大都是他们始终的牵挂。”

 

志愿者为校友们拍照留念

《燕园情》中唱道:“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全球各地的大家汇聚于此,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北大人。今天,北大青年志愿者们尽己所能服务百廿校庆,用热忱与奉献维系着这份得来不易的缘分和情谊。

 

校友邀请志愿者们合影

“我亲爱的朋友,不如一歌”

北大像是一片自由且亲切的乡土,我们在这里成长。寒来暑往,日月星辰。北大见证了我们的泪水和笑容,铭记了爱与期望。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从前期培训到实际工作,志愿者们尽心尽责、互相配合,解决突发情况,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双一流”建设国际论坛暨北京论坛活动期间,有一位没有携带校友卡却自称校友的人试图进入会场,被安保人员拦下后情绪激动,对此,志愿者们保持冷静理智,耐心地向其解释本次活动的相关规定并请求谅解,最终妥善化解了危机。

校庆纪念大会志愿者们在邱德拔体育馆门前合影留念

“双一流” 建设国际论坛光华分会场志愿者付瑞璐说:“百廿校庆是一个难得的纪念日,能够参与其中,留下印记和回忆非常幸运。尽管过程艰辛,但收获了充实与快乐。”校庆周期间,志愿者们面临着工作强度大、睡眠时间不足、吃饭不规律等问题,但能为校庆出一份力,一切又是幸运且值得的。

“在花落时结果,期望很多”

校庆志愿服务工作接近尾声,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也是收获满满。“这是我首次成为如此高规格会议的志愿者,刚开始有一点手忙脚乱,不过这个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参加这样的国际性活动,也更好地感受到了世界村的氛围和国际交流的魅力。” “双一流”建设国际论坛志愿者金萌说道。

“双一流”建设国际论坛志愿者

张小萌老师是北大1998年百年校庆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20年来一直热心公益,关注志愿。眼下又逢百廿校庆,张小萌也给予了她的寄语和期望:“作为青年学生不要怕吃苦、吃亏,我们不只是为自己活着,也应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志愿服务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百周年校庆时,《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这样的社论让我记忆犹新:‘北京大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凡事三思而后行的国度,其凡事敢为人先的精神尤为值得世人称道。’希望北大的志愿服务越来越壮大,北大志愿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是一座神奇的园子。志愿者们收获了经验,收获了感动。从红马甲到小燕子,志愿精神薪火相传,新一代的北大青年在校庆的志愿服务中点燃火炬,传递理想。北大青年志愿者所彰显的志愿精神亦将历久弥新,推动北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翻开新的篇章。(文/张灵凤 王君菲 赵怡晨)

 

从红马甲到小燕子

摄影:宋子皿 周密 刘芳作 邱思静 王文熠

编辑:麦洛

责编: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