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1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12月21日
32岁成为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39岁成为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43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后勤指挥学院财务审计教研室主任郝万禄的成才经历让许多人羡慕,却也令许多人不解。有着北大博士后的经历,他却选择了重回三尺讲台;有着“钱途”无量的专业,他却甘心在军营守着清贫。
1984年,郝万禄从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毅然携笔从戎,成为一名军校教员,主讲《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程。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公共课没有什么“讲头”。然而郝万禄却不这么想。
为了让枯燥的理论“活”起来。郝万禄研究了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热点话题,联产承包、市场经济、股份制改革、基金、期货等等,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在郝万禄的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学员们都说,郝教员的课,既充满理性的思辨和深入精辟的分析,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就这样,一门原本平淡无味的课,让郝万禄讲得“头头是道”,生动鲜活,成了最受学员们欢迎的课。
1993年,郝万禄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又考入国防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完成了在北京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郝万禄又回到了他钟爱的教学岗位。
上世纪末,总后勤部首长提出了积极探索后勤保障社会化和军人工资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的问题,这使得一直关注国防经济问题的郝万禄找到了理论创新的切入点。郝万禄为自己订下了目标:把现代经济学的理念、原理和方法与军人工资福利制度研究相结合,为军委、总部有关军人生活待遇政策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而在当时,国内学术界对军队福利制度的理论研究极其有限,国外也很难找到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要创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郝万禄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福利待遇事关部队稳定,事关国防安全,为了安军强兵,再难也要干!”下定了攻关的决心,郝万禄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课题研究之中。他几乎取消了所有休息、娱乐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一遍又一遍地提炼命题、推敲观点、寻找数据、推演模型。
经过四年多的潜心钻研,郝万禄的专著《中国军队福利制度研究》正式出版,该书第一次确立了中国军队福利制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运行模式,提出了中国军队福利制度改革创新的路径和对策,成为我国军队福利制度研究的开山之作。
2005年,郝万禄的研究再上新台阶,他出版了又一部专著《中国军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通过构建新军事劳动价值论,为军人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他的这项研究引起了军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获得了中国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由于在军队福利制度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郝万禄应邀参与了军人工资福利政策制度改革的调研、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在制度框架、收入水平定位以及增资机制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新的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积极性,郝万禄也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有人说,“经济学是研究金钱和财富的学问”。虽然郝万禄的研究课题无不打着金钱和财富的烙印,但生活中的他对金钱和名利却看得很淡。成果频出使郝万禄获得了“高产学者”的美誉,也使他迅速成为军内外国防经济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不断有一些大公司向郝万禄发出邀请,并许以高薪,然而在同学中收入最低的郝万禄却丝毫不为所动。
这决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因为郝万禄对军人的牺牲和奉献有更深的体会。那一年,郝万禄随总部考察团赴西藏军区考察,雪域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令他震惊,而驻藏官兵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更令他震撼。“作为军人,不能只算经济账。”郝万禄说,“既然选择了从军,就意味着要时刻面对牺牲和奉献,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编辑:碧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