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 2011/12/20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5篇研究论文在IEDM2011发表

    具有50多年历史的IEDM是微电子器件领域的顶级会议,在国际半导体技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IEDM主要报道国际半导体技术方面最新研究进展,是世界知名学术机构(如MIT、Stanford等)和企业(如Intel、IBM等)报告其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的主要窗口和平台之一。近年来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的许多重大技术突破都是通过该会议正式宣布的。IEDM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单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 近日,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共有5篇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单位)被IEDM 2011接收,并于2011...

  • 2011/11/29

    工学院席建忠课题组发现癌症转移抑制因子

    2011年11月2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刊登了北大工学院席建忠教授课题组在多项调控癌症转移抑制因子方面的新发现。席建忠课题组利用高通量筛查技术对各种类型的癌细胞进行了miRNA组学分析,证实了miRNA广泛地参与了癌细胞转移调控,并从中发现了一种多向调控癌症转移的抑制因子miR-23b。 近年来,随着肿瘤...

  • 2011/11/28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科研成果获中办秘书局刊物摘发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刊物《观点摘编》近期在第133期、第135期上分别摘发了我校文化产业研究院叶朗教授、喻文益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献计献策。 叶朗教授在《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认识》一文中谈到了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四个战略性问题,分别是:一、能不能提出一个概念,对我们国家当代文化的面貌进行描述和概括;二、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内容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和人文导向,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

  • 2011/11/28

    地空学院讲座教授费英伟在Nature上发表地核研究最新进展

    最新一期 Nature 杂志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讲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卡耐基地球物理研究所费英伟教授的学术论文“Evidence for an oxygen-depleted liquid outer core of the Earth”(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9/n7374/full/nature10621.html),并配发了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Thomas S. Duffy教授撰写的评论文章“Probing the core’s light elemen...

  • 2011/11/24

    生命科学学院郭红卫课题组在Plant Cell发表论文

    郭红卫课题组研究论文“A Small-Molecule Screen Identifies L-Kynurenine as a Competitive Inhibitor of TAA1/TAR Activity in Ethylene-Directed Auxin Biosynthesis and Root Growth in Arabidopsis”于11月23 日在《植物细胞》杂志(Plant Cell)在线发表。 植物激素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植物适应环境是极为重要的。生长素和乙烯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乙烯促进植物根...

  • 2011/11/22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张岱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遗传》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 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岳伟华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岱教授为通讯作者的题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11p11.2染色体区域存在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教授黄薇(并列通讯作者)及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课题组(孙良丹博士并列第一作者)合作完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精神障碍,一般人群患病率约1%,尽管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不详,但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该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暨卫生部...

  • 2011/11/21

    方精云团队关于全球变暖的研究成果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全球变化尤其是对气候变暖及其机制的争论非常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和他的学生们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最近,其部分研究结果以评述论文的形式分别用中英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参见“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41卷10期:“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Global warming, human-induced ...

  • 2011/11/21

    《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报道彭练矛研究团队碳纳米管光电器件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雷静与王胜副研究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所撰写的论文Efficient photovoltage multiplication in carbon nanotubes,于2011年11月1日在《自然》子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 2011, 5, PP.672-676)上发表。该论文报道了碳纳米管光电...

  • 2011/10/17

    “飞秒光物理和介观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实现光通讯波段超快速低功率光子晶体全光开关

    “飞秒光物理和介观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在介观光学领域又取得了新进展。北京大学龚旗煌教授、胡小永副教授和他们学生在可见-近红外波段实现微纳集成全光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光通讯波段实现了低功率、超快速光子晶体全光开关原型器件。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Xiaoyong Hu, Yingbo Zhang, Yulan Fu, Hong Yang, Qihuang Gong*, “Low-Power and Ultrafast All-Optical Tunable Nanoscale...

  • 2011/10/17

    蒋争凡实验室在天然免疫分子机制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病毒感染引起慢性或突发性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病毒与宿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的“斗争”,导致机体中出现了高度复杂和精细的免疫机制,其中天然免疫是生物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屏障。 北京大学蒋争凡实验室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973项目等资助下,对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信号传导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009年他们通过cDNA表达文库的功能性筛选,发现一个定位于内质网的分子ERIS在细胞抗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孙文香等,PNAS, 2009)。以此分子为基础,最近他们又发现了一条通过ERIS-TBK1活化转录...

  • 2011/10/17

    物理学院朱星课题组在纳米结构中的法诺共振研究取得进展

    物理学院近场光学课题组朱星教授与美国Rice大学合作,首次在对称破缺的银纳米圆盘结构中观测到可见光波段的法诺共振现象,并以理论分析证实了这种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模式。2011年9月14日,这项题为Removing a Wedge from a Metallic Nanodisk Reveals a Fano Resonance的研究成果以快报(Letter)形式在...

  • 2011/10/13

    基础医学院发表论文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尚永丰院士实验室近期连续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THE EMBO JOURNAL》、《PNAS》、《CANCER RESEARCH》发表高影响论文, 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4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尚永丰院士。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973计划的资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或表观遗传的改变,致使细胞增殖失控,转移是其...

  • 2011/10/12

    尚永丰院士实验室发表多篇论文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尚永丰院士实验室近期连续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THE EMBO JOURNAL》、《PNAS》、《CANCER RESEARCH》发表高影响论文, 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4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尚永丰院士。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973计划的资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或表观遗传的改变,致使细胞增殖失控,转移是其...

  • 2011/10/12

    北大校友虞南方等利用人工界面改写光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用一系列实验演示了光线的传播可以不遵从这些经典定律。这意味着,或许有一天当你用一块平面镜端详自己容貌时,看到的却是哈哈镜的变形效果。 这项成果9月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第一作者虞南方目前在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虞南方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200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中,光束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折射现象。它的准确表述即折射定律是很多年前由物理学家斯...

  • 2011/10/04

    顾红雅教授实验室发现调控植物角质层发育的新途径

    植物表皮细胞是植物与外界环境接触并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界面”。在从水生演化为陆生的过程中,植物产生了覆盖其表面细胞的疏水脂类——角质层,以适应陆地上相对“干燥”的环境。角质层也有防御外界生物(如微生物和昆虫)入侵、调节光对于植物细胞的影响等功能。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角质层还参与控制心皮闭合以及植物授粉时花粉粒与雌蕊的乳突状细胞融合等重要的生理过程。角质层的疏水物质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们的合成涉及到多种酶促反应,合成之后还需要在多个细胞内区室间转运,因此这些物质的合成与运输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精细调控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已...

  • 2011/09/27

    北大医学部学者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9月16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冯星淋博士为第一作者、郭岩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关于中国住院分娩策略和新生儿死亡》的研究论文。

  • 2011/09/26

    NATURE Materials报道北大量子中心王恩哥合作研究成果

    最近,《自然》子刊NATURE Materials以Article文章发表了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物理学院王恩哥教授与博士生潘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合作的最新成果。继发现冰表面氢原子的有序分布之后[1],该研究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证明冰表面分子空位形成能的分布范围非常大,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冰的预融化现象和冰的晶体生长...

  • 2011/09/22

    Science杂志刊登北大在土壤-大气间HONO交换新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雅芳研究员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苏杭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于2011年9月16日在Science杂志上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Soil nitrite as a source of atmospheric HONO and OH radicals”,报道了在土壤-大气间 HONO 交换新机制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这也是北大张远航教授研究团队与马普所 Ulrich Pöschl教授研究团队多年合作的最新进展。 羟基自由基(OH)是...

  • 2011/09/20

    杨震教授课题组完成复杂天然产物Schindilactone A的全合成

    历时7年半,天然产物分子Schindilactone A的全合成宣告结束,这是该家族天然产物的世界首例全合成,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杨震教授课题组完成。近日,该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著名专业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这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全合成研究首次被该杂志选为封面文章。 Schindilactone A是孙汉董院士从中国云南特有的五味子植物中分离...

  • 2011/09/11

    《自然》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北大陈鹏和昌增益课题组研究进展

    作为哺乳动物体内酸性最强的器官,胃所含的强酸性胃液(pH值为1-3)是人和动物抵御绝大多数微生物病菌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肠道病原菌能够在强酸性的胃液下存活,并进而造成肠道感染。北京大学化学院陈鹏课题组与生命学院昌增益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系统地捕获了一种酸性分子伴侣蛋白在酸胁迫下的“客户蛋白”,并依此阐释了大肠杆菌抵御胃酸的机理。 这一结果于2011年9月4日以...

  ... 126 127 128   选择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