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2019年5月3日至4日,历经10年磨砺的歌剧《青春之歌》,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重新上演,为观众唱响了革命时代北大青年爱国救国的伟大赞歌。该剧出品人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她曾以对《江姐》的精彩演绎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近日,校报记者专访金曼,与读者共同走近歌剧《青春之歌》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歌剧《青春之歌》演出照.JPG

《青春之歌》剧照

牡丹江畔成长的“江姐”

金曼的童年在牡丹江旁的宁安市东宁城镇度过,她的母亲和舅舅是她歌唱的启蒙教师。凭借着天生的好嗓子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小小年纪的金曼爱上了唱歌,幼儿园时她就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小明星”。受当时的条件限制,热爱音乐的金曼甚至经常在电线杆下听喇叭广播,自学《江姐》《白毛女》《沙家浜》《洪湖赤卫队》等经典红色戏剧,一旦有露天电影和戏剧演出,她更是兴致勃勃地每场必看。回忆当时的学习与生活,金曼感慨地说道:“童年接触的艺术对我影响深远,我爱上了这种懵懂感受到的美,并在成长中尽可能地靠近它。”

后来,金曼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逐渐有机会参与演出。在黑龙江省艺术专业学校毕业后,金曼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在这里,她真正与歌剧结缘。1984年,空政歌舞团排演现代歌剧《江姐》,金曼被选为女主角。现代歌剧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金曼并没有相关的表演基础,空政歌舞团也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金曼依然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通过现代歌剧的表现形式重现了江姐的经典形象。她也凭借出色的演出于1992年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

培养中国专业的歌剧人才

辉煌之余,金曼也陷入思考。中国歌剧的基础相对薄弱,如何才能使中国歌剧赶超国际水平,如何使全国人民都能体验到歌剧的美妙,这些都是摆在金曼面前的难题。2000年,为促进歌剧的传播,金曼大胆尝试将歌剧《江姐》改编成为交响清唱剧。然而演员的招募工作却让她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从专业音乐学院挑选出的演员尽管掌握声乐技巧,但歌剧表演训练的基础基本为零。从此,金曼有了组建专业的歌剧学院的想法。

歌剧作为西方音乐皇冠上的明珠,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既来源于文学与音乐的水**融,又是歌唱与表演组合的完美展现。因此,培养歌剧演员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式。为实现办学梦,金曼多次赴意大利、美国等地开展调研。终于,她的努力没有白费,2010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培养中国专业歌剧人才、推动中国原创歌剧发展”是北大歌剧研究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目标。歌剧研究院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将“产学研用”理念贯彻办学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歌剧研究院率先实行了团队导师制和会诊式教学法,以提升和拓展学生艺术展示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研究院致力于吸引优秀的教师资源。“我们引进的专职教师必须至少有5部歌剧作品的创作或表演经验,同时研究院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艺术指导来院里开设大师班”,金曼介绍道。

大师们辛勤的浇灌,使从五湖四海汇聚的艺术之苗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2018届毕业生张龙在斩获多项国际声乐大奖后入选德、奥两国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并将加入德国汉诺威歌剧院任驻院演员,成为了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人风采的歌剧演员;2015届毕业生、现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陈小朵在校期间因出演北大原创歌剧《青春之歌》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并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制作能力的歌剧人,其领衔主演并制作的歌剧《林徽因》在短短一年间于国内外巡演30余场;2016届毕业生、现天津歌舞剧院首席男高音王泽南曾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金奖,也是活跃在国内歌剧舞台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除了活跃在舞台上的学子,北大歌剧研究院还为全国歌剧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不少独立制作人、导演、舞台监督等人才。

近年来,北大歌剧研究院也在努力推动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院已陆续创作了多部原创歌剧,取得了非常积极的社会影响。“北大不应当仅局限于将高雅艺术引入校园,我们更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片沃土上创造出高雅艺术反哺社会。在现在提倡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歌剧研究院必须要做好原创工作,真正在你来我往的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声音”,金曼告诉记者。

谈及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时,金曼希望研究院不仅继续承担作为中国歌剧交流与研创中心的重担,也为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歌剧研究院可以用美好的艺术展现形式,成为弘扬北大精神的生力军!”

《青春之歌》的不凡十年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进步的青春高歌成为北大校园的主旋律。

歌剧研究院创作出品的歌剧《青春之歌》在五四期间精彩亮相,博得满堂喝彩。这部歌剧最初创作于2009年,历经10年打磨,6次改版。谈到《青春之歌》,金曼脸上流露出了对自家孩子一般骄傲而呵护的神情。

这部歌剧改编自杨沫的同名小说《青春之歌》。小说首次出版于1958年,以 “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期间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这本书展现了在中国危亡时刻青年学子的青春选择,也是几代新中国青年的共同回忆。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词,让人联想起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皆有可能。同时,青春也面临着诸多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未来的一生。《青春之歌》是金曼第一次创作歌剧,她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先声,更希望它能够生动再现革命青年面临青春选择时的无畏精神。在这部歌剧初创的伊始,金曼对于导演、编剧、作曲、指挥等主创的选择尤为慎重。她认为,主创人员首先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青春之歌》,将自己融入《青春之歌》,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项任务;同时,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应该具有前瞻性,海纳百川,使作品有超越地域和时代的永恒价值。基于这些理念,金曼精心搭建了主创团队,在全体主创人员的齐心努力下,歌剧《青春之歌》完美呈现在舞台上。

青春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歌剧《青春之歌》亦是常唱常新。自2009年首演大获好评以来,金曼对这部作品的完善从未停止。她表示,《青春之歌》本身已经具备了成为精品的潜力,但它可以“更加完美”。每一次演出后的反思和修改,都是对完美的进一步追求。在音乐、情节、表演等各个方面,歌剧始终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金曼相信,十年磨一剑,今年五四期间演出的《青春之歌》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再次超越了历年版本,是最接近完美的一场歌剧。

没有人是永远年轻的,但是永远有人是年轻的。在青年人的身上,蕴藏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歌剧《青春之歌》所呈现的最宝贵的青春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延续。金曼说,在参与《青春之歌》的创作过程中,她的青春仿佛从未远去,而中国歌剧的青春也正在悄然萌发……

相关链接:歌剧《青春之歌》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演出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