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信息来源: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字:唐倩| 编辑:晏如 | 责编:麦洛2023年12月10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红十字国际学院人道传播与资源动员教研中心承办的“数智时代的人道传播与人道主义事业——技术、人文与共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红十字国际学院兼职教授师曾志主持。来自国内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业界同行参加会议。
师曾志指出,人道主义灾难在技术变迁的背景下变得更加沉重,因此数智时代更需要切近人道传播、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事业的本源与意义,理解认知与真实、创造之间的复杂关系,警惕与抵抗人的物化、非人化与异化,重视符号象征世界的表达方式与权力博弈,注重实践与行动的可能与力量,强调社会交往与社会互动是如何影响与推动人们心理结构、观念意识乃至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因此,会议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同学进行深入的研讨。
会议合影
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先后致辞。王汝鹏围绕会议的主题,对“数智时代”“人道传播”“人道主义事业”三个关键词进行阐释,认为此次研讨有助于将学术研讨成果转化为生动的人道实践,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红十字人道主义事业全面深度融合,帮助构建数智时代红十字人道工作的新格局,为国际红十字运动和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汝鹏致辞
陈刚在致辞中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道主义是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的重要论述的学习体会,指出本次研讨会是落实北京大学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战略合作协议的实际行动。他说,人道主义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应有新的内涵,这也给“人文之为人”的前沿话题带来了新的追问。
陈刚致辞
本次研讨会共分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交流。第一个议题是“重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道传播”,由师曾志主持。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公益时报》社长赵冠军、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宣传处处长马慧、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淑华教授分别围绕社会组织参与国际援助、数智时代构建人道传播的战略考量、中国红十字会援助叙利亚新闻报道思考、乡村贫困大病群体的信息困境与媒介救济等主题进行分享。
第二个议题是“技术跃迁下的国际人道传播”,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主任高健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包胜勇教授、红十字国际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葛道顺教授分别围绕人道主义的理论发展与中国经验、海外发展中的国际人道传播、器物发展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治理等主题进行分享。
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副院长刘选国在上午会议的小结中表示,当下对人道主义事业进行讨论具有时间上的重要意义,中国红十字事业参与全球治理和人道主义问题的治理正面临巨大的契机和挑战,我们要致力于回答什么是人道主义、全球存在哪些人道主义挑战以及谁来提供中国针对人道主义发展的路径和方案等问题。
第三个议题是“与人性共生的技术人道主义”。上半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健研究员主持。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刘琛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迪副教授,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廖元植,vivo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天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季梵分别就人道关怀的四个维度、数字背景下的技术伦理与国际传播、人口流动性与技术人道主义、印刷革命视野下的佛道传播、vivo声声有息公益计划、人道传播视域下的关系实体与技术互动等议题进行交流。
晚上的青年学者与博士生论坛由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周慎主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秦艺轩、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祝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政德、付砾乐、肖键、梁晨、唐倩,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堃分别从新闻游戏、赛博生育、远程口译、数字难民、农业技术、全球南方支付、情感AI、生成性等方面对人道主义与人道传播进行了讨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迪副教授、湖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绪会先后进行小结。
青年学者与博士生论坛合影留念
师曾志在最后作了会议总结,她指出,人道传播与人道主义事业的话题讨论仍有诸多留白。但越是技术的就越是人文的,两者的深层勾连、结合碰撞与融合是为传播的底层逻辑。她再次感谢大家,希望未来能就这些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