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郭少军:心怀“国之大者”,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编者按: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为充分发挥先进集体与优秀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大学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两优一先”评选工作。“两优一先”荣誉的获得者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的业务骨干,更是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代表。融媒体中心对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教职工进行了采访,希望他们的先进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在全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以“常为新”的精神永葆蓬勃朝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郭少军从档案柜中取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内页,字迹工整、铿锵有力。这是他受邀参加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时作的20多页笔记。其中他“浓墨重彩”地为科学家精神“作了注释”,写下了自己的思考感悟。

“党员干部首先要做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郭少军说。入党20年来,科学家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着郭少军的教学科研生涯。从电化学能源基础科学创新与冲击氢能“卡脖子”技术,到以“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影响同事,他的教学科研每一步都深深根植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

郭少军用他的行动为科学家精神作注。

在新能源赛道奋力冲刺

回忆起2020年9月11日参加科学家座谈会时的场景,郭少军难掩激动之情。“事先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受邀参会,会后深感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国家战略发展如此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为建设科技强国擘画了蓝图,让我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

2020年11月17日,郭少军参加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科学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

郭少军的研究领域为氢气清洁制备与氢气高效利用。前者通常指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光解水制氢,后者主要是燃料电池技术。电解水清洁制氢是目前制备绿氢最理想的方式之一,有望实现绿氢大规模制备,解决传统化石燃料重整制氢可能带来的温室效应。

想在这个领域做出成果,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要求,郭少军深知这一点。2015年9月底,结束了在美国高校、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郭少军选择来北大工作。“就是看中北大基础学科及交叉学科的优势、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均衡发展的环境,是从事交叉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最为理想的平台。”

但前路并非坦途。能源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从我国现有的能源格局来看,传统的化石燃料使用占比高达87%,而可再生能源只占13%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双碳”战略的提出,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途经。在众多新能源技术中,氢能受到了学界和产业界的更广泛关注。氢能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新能源体系,是实现能源经济增长和未来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但目前,国内氢链条中的制氢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层面仍然存在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郭少军对此忧心忡忡。

高性能的低铂催化剂和膜电极作为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是我国面临的关键“卡脖子”技术之一。提高铂催化剂的性能,降低铂的用量而又不影响燃料电池膜电极和电堆的功率和耐久性,是郭少军团队致力于攻克的技术难题。

郭少军在深圳研究生院

郭少军带领团队,从前期的电化学能源基础理论与关键材料研究,到在应用研究层面开展器件层面技术攻关,再到与企业合作推动成果转化,一直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在基础研究领域,郭少军以通讯作者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他引6万余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2023年,郭少军以第一完成人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前沿技术领域,他所研究的电解制氢膜电极可将贵金属载量从原来的2mg/cm2降低到0.2mg/cm2,显著降低了电解水制氢的成本,膜电极综合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正与企业一起大力推动膜电极和电解槽的应用示范。

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离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近了一点,郭少军“从心底里感到欣慰”。在他看来,参加科学家座谈会的经历就像自己科研中的“催化剂”,让自己在科研之路上充满动力、信心满满。

在启智中润心,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郭少军承担着本科生课程“分析化学”和研究生课程“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的教学任务。他并不满足于单纯传授知识,而更看重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此,在课程设计上,郭少军颇费心思。

比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讲授中,郭少军将自己从事氢能源科技创新的科研经历、科研中取得的成果以及走过的弯路倾囊相授。“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为他们未来从事科研、迈向实践之路打下牢固的基础。”

“材料分析与表征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郭少军依然别出心裁,将这门课程打造成为每学期有四分之一时间由学生讲授的“互动型课堂”。

材料的表征研究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大,每个人的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在分享课上,学生讲解自己的科研“个案”,分享研究心得。郭少军则为大家答疑解惑。郭少军认为:“能了解到班上40多人的研究方法,每位同学的知识体系将更加有层次,研究视野也更加广阔,对培养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郭少军与毕业生合影

虽然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占据了郭少军的大量时间,但他始终认为,“高质量的教学,是科研乃至一切的源头活水”。郭少军花费大量时间备课,认真考虑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在讲到碳纤维材料的特性时,郭少军着重讲述碳纤维作为大飞机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战略意义。

郭少军表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要多想一步,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及竞争态势、自己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解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远大志向,从更深层次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上个月,郭少军参加了一场校园公益科普活动,为中学生讲述纳米科技的魅力。参加北京市、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组织的科普活动,开展北京市氢能技术急先锋科普宣传……在繁重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事务之余,郭少军仍将参加科普活动排到日程中。“做科普也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郭少军说道,“培养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要从小抓起,为培养科研队伍后备力量做准备。同时,在科普中着重向青少年学生传递科学家精神,让他们从小以科学家为榜样。”

郭少军参加科普活动

“专注于一个研究方向之后的不懈奋斗,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要传承给学生们的宝贵财富。”郭少军曾经感怀导师汪尔康院士对他的言传身教,他也真切践行着老师的谆谆教导。

“郭老师半夜还在为我们审核论文和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杜钇明是郭少军团队的学生,他对郭少军指导科研时的尽心尽责、精益求精深感触动。“我希望能像郭老师一样专注勤勉于科研,不忘初心,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创新党建形式,让“精神信仰之钙”“强筋健骨”

郭少军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新校区管委办副主任。作为“多肩挑”党员干部,郭少军深知,越是繁忙,越要抓好理论学习。他经常思考在开展常规理论学习会之外,如何创新方式带领大家学习,提高学习成效,让“精神信仰之钙”真正起到“强筋健骨”的作用。

担任党委副书记以来,郭少军讲了三次党课,主题都是他精心选定的。如为新校区师生讲授“新工科建设”,他分享了参加科学家座谈会的感受与思考,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新工科发展格局以及科技创新理念等,以更加真切具体的形式传递给从事新工科建设的师生们。又如针对学院博士后群体开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党课。博士后群体在材料学院所占人数比例较高,如何营造师德师风良好氛围,让更多科研人员特别是新入职人员浸润感染北大精神,让他们对肩负的使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都是郭少军在备课时用心思考、反复酝酿、希望大家入脑入心的内容。

9abadbb355f34429a541b0e56f66ac33.jpg

郭少军讲党课

“根据学院特点、不同受众选定主题,准备案例,党课将更有针对性,也能帮助老师们将平时自发进行理论学习时的心得体会更好地落地。”郭少军说。

近年来,郭少军还创新开展了两次师德楷模分享会。会上,学院老师们或讲述身边的师德楷模故事,或畅谈“大先生”的精神品格,分享自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分享会得到老师们的欢迎,每次几乎全员参加。郭少军说,身边的榜样更加亲近可及,聆听讲述后老师们对其他部门老师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心中树立了榜样和目标。这能激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时时向榜样看齐。

郭少军表示,未来将把这个学习形式延续下去,开展更多围绕科学家精神主题的分享会。

“如今国家大力布局有组织科研,各种硬件设备、人才条件也越来越好。但越是如此,‘科学家精神’就越不能少。老一代科学家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着力攻克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为新中国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是今天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源和精神营养剂。践行并传递科学家精神,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肩负的职责使命。”郭少军坚定地说。

从上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郭少军就坚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之后在工作中更加坚信并笃行“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的信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郭少军将和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向着科技强国目标坚定前行。

人物简介:

郭少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党委副书记,新校区管委办副主任(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期从事燃料电池、氢能与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SC系列(24)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所发论文他引6万余次,2014—2022连续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化学、材料)。部分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任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Adv. Energy Mater.、Chem. Commun.、Sci. China Mater.、Sci. Bull.等15种杂志的(顾问)编委。

专题链接:2023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