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风采】修学储能 砥砺前行——记分子医学研究所2012级硕士生林渊

【编者按】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设立于北大百年校庆前夕,是北京大学授予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集团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以来,共有83人获得“学生五•四奖章”,52个班级获得“班级五•四奖杯”。今年,学校开展了第九届“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的评选工作。经过院系精心选拔、校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校党委常委会审定,共有10名个人和10个班级获此殊荣。

在此次获得表彰的先进个人中,既有潜心学术科研、成果丰硕、在国际大赛中为国争光的学术精英,也有在社会工作方面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学生骨干;更有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无私奉献的优秀典型。受表彰的班级均获得过校级及以上“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凝聚力强、班风优秀、学风浓郁、社会活动积极的共同特征。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北大学子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昂扬奋进的时代风貌和追求卓越的进取姿态。

为广泛宣传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典范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北大学生砥砺品行、坚定志向、文明生活、健康成才,学生工作部在北大新闻网上推出了“青春的风采”——第九届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班级五•四奖杯”获奖者系列报道。我们惟愿:通过展现这些燕园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青年榜样的经历与感悟,让同学们在前行道路上多一份坚定、少一份踟蹰,在追寻梦想时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学生都能在榜样的引领下奋勇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梦想。

人物简介:

林渊,分子医学研究所2012级硕士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她在科研上锐意进取,主要研究成果是发现生命早期“超氧炫数字钟”的节拍反映生物钟快慢并可预测寿命的长短,论文发表于Nature,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并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林渊

杨昌济先生曾告诉青年毛泽东,他当前的要务乃是“修学储能”,读书求学以广博知识、深厚修养,实践探索以储备能力、砥砺心性,只有“学”与“能”兼备,才能够承担起肩上的重担,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奉献力量。林渊亦将修学储能作为人生信条,在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林渊本科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对动物生理病理的学习探究和临床实践操作激发了她深究内在机制的兴趣。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她深刻认识到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许多重大问题仍是未解难题,希望通过基础研究为推动生物医学的进步和变革作出些许贡献。2012年她以专业综合成绩第一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教授实验室,对生物医学研究的认识也从当初由医学前景激发的懵懂兴趣和热情沉淀为享受理性分析、逻辑推理、提出和检验实验假设带来的喜悦。她正式参与的第一项课题是研究人类关心已久的问题——衰老的调控。这是一个非常庞杂而长期的研究课题,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生物模型和切入点则成为关键。通过遗传操作方便、生理寿命较短的线虫这一研究模型,以线粒体衰老学说和该实验室研究的指示线粒体机能的“超氧炫”探针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线虫的活体连续实时观察,她发现了线虫成虫第三天咽部超氧炫频率与其寿命成显著负相关,并可作为遗传背景、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对寿命影响的指示因子,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阐释。

超氧炫作为线粒体机能状态参量,在生命早期就可预测寿命长短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该实验结果不仅支持了“线粒体衰老学说”, 即线粒体是遗传、环境和随机因素共同调控衰老的一个节点,而且还为“程序化衰老学说”提供了迄今最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在衰老研究领域,相关性如此显著的衰老预测探针截至目前属于首例。线虫模型中的研究工作,也为进一步阐释更高等动物以及人类衰老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一工作目前已经正式发表在Nature杂志,林渊为并列第一作者。文章经报道后,在国内外取得不小的影响,The ScientistNew Scientist等多家杂志在其网站进行专题报道。目前已经有多家实验室与他们联系,希望用这一探针或动物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科研之路上初露锋芒的新秀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初见林渊,感觉她是一个文静内秀的女生,三两句话后,马上就能发现她潜藏的开朗和热情。她自信的目光里总是闪烁着无限的智慧和灵气,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她的率真和执着。谈及她获得本届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这一学校给予学生个人最高荣誉的感受时,浮现在她脸上的是淡淡一笑,“在我们分子医学研究所很多人都做得很好的,我获奖只是运气比较好吧。”运气,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她就是时刻准备着的那个人。

从上大学以来,她一直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用她的话说,泡图书馆是大学时代最大的乐趣。大学本科期间,她取得了骄人的学业成绩,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习一等奖学金等。保送北大读研后,她为科研工作倾注了绝大部分时间,此外,她也多次担任研究所重点学科课程助教,主持分子医学研究所元旦晚会,参与羽毛球比赛等活动。因为出色的综合表现,她获得了2012年至2013年度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

学业和科研工作中的理性似乎一点也没影响她感性文艺的一面。林渊的父亲是一名书画研究创作者,在父亲的熏陶下,她打小就喜爱上了中国书画,对艺术有了自己的感悟。6岁时,她的国画作品便送往日本冲绳参展;2001年她参与了《盛世漳州》千米长绢画卷创作工作;抗击非典时,她的书法作品《众志成城》由官方赠予了一线抗击非典医务人员。问及放弃了很多艺术方面的追求是不是很可惜,她说:“我在艺术方面确实有挺多爱好,无论书画还是音乐。现在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了,必须有取有舍。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既然选择了科研,就要明志笃行!艺术与科研是相通的,很多灵感或许在参加书画展、文物展、音乐会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来。”

谈及未来的理想,她希望继续在科研路上深造,做一名高校里的科研工作者,在做自己最喜欢的科研工作同时还能指导自己的学生。“我选择科研,其实跟很多恩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他成长过程中老师们的引导,无论是学业还是为人处事哲学上。就拿我现在的导师程和平教授来说,他就是一个非常纯粹、低调、正直的科学家,对科研非常执着!他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我只希望好好做科研,用言行感染影响旁边的人,将来我成为一名高校科研教育工作者,我也会尽己所能去影响我的学生们,因为他们就是未来。”

是的,这位阳光自信的女孩心里其实承载着大大的梦想。修学储能、砥砺前行的她,科研之路刚刚起步,摆在她面前的是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榜样的力量,更多的是引发我们的自省与思考。衷心祝愿她的科研之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编辑:安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